杜春成:第七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优秀作家
更新时间:2025-07-01 关注:4133
杜春成,河南安阳人。《散文选刊·原创版》签约作家。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安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安阳县诗词协会理事,安阳县人大代表,安阳县政协文史专员,安阳县最美乡村振兴专职书记。擅长写作农村、教师、军人题材。作品《上学的钟声—— 一名乡村教师的青春守望》,荣获2025年“当代作家杯”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中国现代文化报》《中国现代文化网》《华夏散文精粹》《今日头条》《大象网》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
一名老兵的生命答卷
杜春成
总有一群面孔让我们感动铭记!
总有一种情怀让我们泪流满面!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追随前行!
总有一种生命让我们肃然起敬!
这就是一名老兵的生命答卷。
——题记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在重阳节到来之际,我备好慰问品,怀着崇敬的心,从安阳市区出发,一路向东,去拜访一位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单绍刚。
这里是一处钟灵毓秀的福地——广润沃土之上,凤凰三点头的风水格局,孕育着人杰地灵的安阳县瓦店镇。沿镇政府北行约三里许,单庄这个静谧的村落便悄然映入眼帘。在村东北隅,一座寻常而不平凡的农家院落静静伫立,这里就是老兵单绍刚的家。
推开那扇斑驳的大门,首先迎接来客的是一幅气势磅礴的迎客松壁画,苍翠挺拔的松姿在影壁墙上舒展,仿佛在诉说着主人坚韧不拔的品格。院落里,一畦畦青翠欲滴的时令蔬菜整齐排列,辣椒红绿相间,在阳光下闪烁着生命的光彩,处处流露着主人淡泊明志的胸襟和悠然自得的田园情怀。
与老兵单绍刚问候后,我们一起走进堂屋,待老兵坐定后,他便滔滔不绝的讲起曾经的峥嵘岁月。我也用心聆听着他平凡而又不凡的军旅故事。
单绍纲,小名单堂儿,1958年5月19日,出生在杏林世家,祖辈世代行医,救死扶伤,家风优良,家教严格。从小接受医学熏陶,原本可以作为一名医生传承家业,虽然不是富足家庭,但是在那个相对贫瘠的年代,也能养家糊口。18岁那年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单绍纲选择了弃医从戎,响应国家的号召“一人当兵、全家光荣”,毅然决然的参军入伍。在武汉接受了3个月的新兵连军事训练后,来到了736部队。
20世纪60至70年代,越南正处于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艰难时期。在此期间,中国作为友好邻邦,向越南提供了大量援助,支持其维护国家主权。
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越南在实现国家统一后,逐渐转变对华态度,两国关系日趋紧张。70年代中期,越南在边境地区频繁制造摩擦,甚至发生伤害边民的事件,严重影响了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面对这一局势,中国边防部队采取必要措施,坚决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人民安全。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单绍纲所在的53465部队奉命开赴前线。
单绍纲与他的战友们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员,保家卫国、守土有责,积极踊跃参战。这一时期单绍纲被调到野战部队卫生连队担架排,开赴广西前线等待战斗命令。
1979年3月1日,单绍纲所在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凉山战役打响,许世友将军亲自指挥战斗。单绍纲和他的战友从友谊关出发,他所在的团担任穿插任务,必须穿过层层封锁到达706高地。
闷热的丛林中,单绍纲跪在泥泞里,双手飞快地撕开急救包。战友的腹部被弹片撕裂,鲜血不断从指缝间涌出。他咬开止血粉的包装,白色粉末刚洒在伤口上,突然一声尖锐的呼啸划破空气。
"炮袭!"单绍纲浑身肌肉瞬间绷紧,左手猛地按住伤员胸口,右手抄起钢盔往对方头上一扣,自己则一个侧滚翻到旁边的榕树后。炮弹砸进湿软的泥土,飞溅的泥浆拍打在他布满汗水的脸上。时间仿佛凝固,直到确认是哑弹,他才长舒一口气,吐掉嘴里的泥沙。
重新背起急救箱时,单绍纲的耳朵突然捕捉到一丝异响——那是子弹掠过树叶的细微颤动。"卧倒!"他嘶吼着扑向最近的战友,可还是晚了一步。年轻的小战士身子一颤,钢盔"当啷"落地,鲜血在晨曦中划出一道刺目的红线。
密集的机枪火力将前进道路封死,子弹打得碎石飞溅。单绍纲蜷缩在弹坑里,数着敌人换弹的间隙:"三、二、一!"他猛地蹬地跃起,左手撑过倒下的树干,右手持枪一个点射。身后传来重物倒地的闷响,但他不敢回头,继续在硝烟中蛇形前进。忽然右肩一热,温热的液体浸透了军装,但他只是咬了咬牙,借着炮弹炸起的烟雾冲上了最后一道山脊。
暮色中的706高地上,焦黑的树干像扭曲的十字架般矗立。单绍纲靠坐在战壕里,颤抖的手怎么也拧不开水壶盖子。他摸了摸胸前染血的入党申请书,站起身,望向北方繁星下的祖国方向。
在阴冷潮湿的706高地猫耳洞里,他们坚守了整整七个昼夜。洞壁渗出的水珠成了唯一的甘露,战士们只能靠舔舐草叶上的露水缓解干渴。压缩饼干起初还能定量分配,到后来连这干硬的口粮也消耗殆尽。当战士们终于攻下敌军的一个补给站时,眼前的景象却令人愤懑至极——堆积如山的粮袋上赫然印着"中国援助"的字样。这些用中国人民血汗换来的粮食,如今却被敌人用来支撑侵略的枪炮,每一粒米都仿佛在刺痛着战士们的心。
完成阻击任务后,部队在崎岖的山路上蹒跚前行。战士们用树枝临时扎成的担架抬着重伤员,每走一步都深深陷入泥泞里。突然,密林中传来"咔嚓"的上膛声,敌军从两侧山坡包抄而来。
单绍纲瞳孔骤缩,一个箭步冲到伤员身旁,右手猛地抄起那支沾满血迹的56式步枪。他弓着腰,像猎豹般窜到前方一块凸起的岩石后,用手快速拉动枪栓,子弹"咔嚓"入膛。硝烟中,他眯起左眼,食指稳稳扣动扳机,"砰"的一声,冲在最前的敌兵应声倒地。
"快走!"他扭头对战友们嘶吼,声音淹没在震耳的枪声中。战友们咬紧牙关,背着伤员在弹雨中猫腰疾行。单绍纲不断变换射击位置,滚进弹坑、跃过断木,用精准的点射压制着敌军火力。
当最后一缕硝烟被山风吹散,单绍纲抹了把脸上的血水和汗水,拖着疲惫的身躯赶上队伍。驻地帐篷里,卫生队长颤抖着掀开担架上的雨布,泪水"啪嗒"滴在那些凹陷的脸颊上——这些曾经虎头虎脑的小伙子,如今眼窝深陷,颧骨高耸,军装松垮垮地挂在嶙峋的身架上。
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单绍纲以过人的胆识和机智建立奇功。鉴于其突出表现,所在部队特授予单绍纲同志三等功,以表彰他在战斗中的卓越贡献。
硝烟散尽,当单绍纲从战场上归来时,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却永远留在了南疆的土地上。他说“比起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我能活着回来已是莫大的幸运”。退伍那天,他抚摸着褪色的军装暗暗发誓:绝不给国家添麻烦。
就这样,单绍纲背着简单的行囊,毅然回到了安阳县瓦店镇单庄村。在村头那棵老槐树下,他挂起了诊所的招牌,重新背起了医药箱。每当夜深人静时,他的眼前总会浮现战友们年轻的面容。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怎能不珍惜?四十多年来,他踏遍了村里的每一条田埂,看诊箱里的听诊器磨得发亮,却始终保持着当年在部队养成的习惯——天不亮就起床,深夜有急诊也立刻出诊。
有人问他图什么?经历过枪林弹雨的人,早把生死看淡。这条命是捡回来的,能为乡亲们做点实事,比什么都强。他常对孩子们说:“人这一生,钱多钱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得有骨气”。2003年“非典”肆虐时,他第一个报名参加防疫;新冠疫情来袭,他又站在了村口的值守点。有人说他傻,可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军人的担当,是一辈子的事。在教育子女上他有他的骄傲,他经常告诫子女要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现在他依然是子女的榜样,虽然没有给孩子们留下太多的财富,但是良好的家风家教,给孩子们留下了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他已经65周岁,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他们在彼此的岗位上,像爸爸一样书写着奋斗的青春。
单绍纲是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普通战士的一个缩影,一个普通家庭的砥柱中流,是一个平凡的人,却有着不平凡的人生。
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这就是一名老兵的生命答卷。
-
·叶建华|相伴诗书追雅韵 悠然践梦逐安康2024-10-31
-
·远古的呼唤,筑梦新时代 ——辜慧龙书法作品展在广州市青年文化宫隆重开幕2024-10-31
-
·吉项鱼:第七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优秀作家2025-07-01
-
·杜春成:第七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优秀作家2025-07-01
-
·刘瑞敏:第七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优秀作家2025-07-01
-
·火龙岗上的英雄足迹2025-06-26
-
·【全国第四届郦道元文学奖参赛作品选登】天津高淑琴《过年》2025-06-23
-
·瘦石先生《蝶恋花》八首2025-06-09
-
·厉彦林丨《母爱情深》读书分享会在家乡山东莒南举办2025-06-08
-
·天津工业大学博雅书院邀请袁铁山作“邂逅中华诗词之美”专题讲座202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