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拾贝

【冯金林】走天河 感受红旗渠精神

2018-12-16  冯金林  关注:131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


四十多年前,一部电影纪录片《红旗渠》,一首歌曲《定叫山河换新装》,曾激荡过我的青葱岁月,成为难以抹去的记忆,以至影响着我的人生。

四十多年后的初冬时节,我怀着崇敬之情来到太行山下的红旗渠畔,亲见了那条震惊世界的人工天河,我的思绪、我的情感犹如渠中之水奔流着。

参加完全国首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颁奖盛典,下午我就从安阳乘车来到林州,再坐上去红旗渠的客车。有人说:可以先去参观一下红旗渠纪念馆。于是中途在山间路边下车,夕阳中我走进了纪念馆景区。主展馆建在红旗渠一干渠的缓坡之上,为半地下建筑,整体造型犹如舞动的红色水渠。恰巧有一个旅游团正在走入馆内,便跟着他们的队伍蹭着听讲解。走进纪念馆,仿佛走进了当年惊天地泣鬼神的宏大场面,那锤声、炮声、呐喊声仿佛回响在耳际。一把把撬石挖土扭曲变形的铁镐、一根根打裂了的钢钎、一堆堆砸成麻花般的铁锤、一捆捆登峰攀岩用的麻绳告诉我们,林县人民当年是怎样凭一双手和原始工具,与大自然展开一场规模空前的决战的。展馆分为五大部分,讲解员通过对“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红旗引路、创造奇迹”“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山河巨变、实现梦想”“继往开来、精神永恒”的介绍和讲解,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展品,把我带到那段激情燃烧岁月,仿佛又像当年看电影纪录片《红旗渠》时那样地激动。在影视厅,我还特地观看了其中的片段,再次聆听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按排……”的雄壮歌声,追寻那段岁月留下的厚重记忆。

参观完纪念馆我便急急来到后面的分水闸,闸房上高高竖立着郭沫若题写的“红旗渠”三个大红字。总干渠经青年洞流至分水闸,在此分入一干渠,二干渠,流向全县。闸前建有一座皇冠顶式造型的“红旗渠纪念碑”,黑石碑身鎏金大字,庄重威严。沿着台阶又走过碑林区、雕塑区,走出纪念馆景区时已是暮色苍茫,向工作人员询问附近的落脚处,却得知:这里及附近没有可食宿之处,你要想法乘车到任村镇,明天再去青年洞。

站立在通往任村、青年洞的公路边,一辆辆开着车灯的小汽车、大卡车擦身而过。寒风中等待了近半个小时,仍没有拦到一辆车,心中的焦虑如热锅上的蚂蚁,难不成今天要在这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没有人烟的太行山边风餐露宿?又等了片刻,终于有一辆小客车缓缓停在身边,一问是到任村的,我便赶紧窜上车去,放下行李包,长长嘘了一口气。与售票员闲聊中又得知任村到青年洞张家岭入口处尚有十几里,而且早上八点半后才有客车。可预购好的火车票是第二天下午2点多从安阳开出的,从红旗渠回到安阳乘换车需要三小时左右,这时间真的很紧了。

到任村镇已是晚上八点左右,顾不得肚子饿,在昏暗的灯光下,打听着去张家岭的车辆,最终风尘仆仆地坐上了一辆私家小车,向张家岭驶去。公路是坑坑洼洼的沙石路,两边山头光秃秃的,冬日里枯萎的树草,在裸露的岩石间瑟瑟发抖,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山路静悄悄,没有路灯,没有车辆,没有行人,一种不安也在心里忐忑着。司机说:“你要明天起早上渠,就住农家吧,明天可以直接把你送到景区门口的。”二十多分钟后,司机把我送到卢家拐村的一户卢姓人家。与房东约好明早去景区的时间,便赶紧填饱肚子,简单洗漱后休息了。

早上七点刚过,房东就把我送到了景区大门口。景点空无一人,大门紧闭。正在懊恼之时,一辆小汽车停到门口,下来一位女士走进了售票室。我忙上前说明情况,女士说:“难得你有这样一份情感,你就把包放我这,从左边走廊桥先进去吧,正式开门要到八点半呢。” 她的热情,让我对红旗渠人又多了份感激与敬佩之情。

独自一人迎着晨曦,踏上廊桥进入了景区。廊桥是青年洞景区入口的标志性建筑,形似一红色飘带,寓意红旗渠形态延伸和精神升华。攀登300多级台阶抵达总干渠堤坝,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宽约六米,高约四米多,水深近两米的“河”,流水潺潺、清澈见底。啊,这就是我崇敬了四十多年的红旗渠!尽管已经听过介绍、看过展览,眼前的渠还是让我惊诧:一边是峭壁,抬头几乎不见天;一边是用巨石垒成的堤坝,堤坝下是悬崖,探头不见底。名不虚传的“人工天河”和太行山“雄、险、奇、秀”的大自然风光,通过红旗渠的串连,构成了一幅雄伟壮丽的画卷。

我从“张家岭”沿总干渠向前,开始了我与红旗渠的亲密接触。高高的堤坝道路只有一米宽,两边立着一米多高的黄色扶栏。天空渐渐明亮起来,我一边行走一边拍照。青山绿水间,寻找视觉的冲击;悬崖峭壁中,感悟心灵的震撼。经漏子崖、过叉子沟、登望漳亭、爬两半山、绕团结洞、攀虎口崖、望天河亭、钻鹰嘴山,直至青年洞。一路艰险,一路前行,没有遇见一个人,唯有山风呼呼而叫。此时太阳已从山中冉冉升起,霞光映照得红旗渠里泛着金波。

红旗渠,建在太行山半山腰上,它是林县人民,在最艰苦的六十年代,靠铁锤、铁钎、铁锹、铁肩、铁手和比钢铁还硬的意志与力量,鏖战十载,修筑的1500公里长的人造天河,它宛如一条从天而降的青龙盘旋在群山峭壁之间,喷吐出一股股清澈的甘泉。

青年洞是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此洞另一端就是分水闸。如今这里成了旅游的核心景点,旁边的石碑上记载着当年开凿涵洞的情景:这一带地势险恶,石英岩特别坚硬,一锤下去只有一个白点,几十根钢钎也打不成一个炮眼。针对这一情况,工程指挥部从全县抽调了320名优秀青年组成突击队,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斗,他们创造了连环炮、三角炮、抬炮、立炮等爆破技术,到 1961715日终于打通涵洞。站在青年洞口,脚下云雾缭绕,当年的突击队员,就在这个峭壁上抡锤打钎,劈山凿石,以大无畏的气概撕开了坚硬的岩层。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用生命、用血汗谱写了一首与大自然英雄搏斗的壮丽史诗。李先念、彭真、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此挥毫泼墨,峭壁上,“山碑”、“山魂”闪着光亮,也激励着每一个来者。

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红旗渠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号称中国水长城。当年,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是南京的长江大桥,一是林县的红旗渠。”红旗渠是一面旗帜,它流的不仅仅是水,更是一种精神,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当年年轻的县委书记杨贵了解林县人民的迫切愿望,大胆提出“引漳入林”,把群众的巨大能量,引导到改天换地的行动之中。饮水思源,没有杨贵,或许就不会有今天的红旗渠。他这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坚定信念,是很值得今天为官者学习的。

走毕青年洞,还没到景区正式开门的时间,下山的缆车未开动。我高声诵读着毛主席的诗词:“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又沿着这段曲折盘旋,近4公里长的渠道往回走。内衣早已被汗水湿透,两腿如灌了铅似的沉重,但心情却是激奋的,我知道自己不只是在欣赏太行美景,而是在追忆四十多年的那份感动,是在用自己的脚丈量着红旗渠英雄们的业绩。比起他们的艰难来说,我这点疲劳又能算得了什么?自己在这四十多年里,每每遇到困难便会浮现出红旗渠人悬在山崖造渠的镜头,被他们那种精神触动,自己就能更坚定一种信心和前行的勇气。今天我就是奔着这种精神而来的,还有什么艰难不能克服呢?

回程途中我再次端详着渠边的一个个雕塑。“测量”,土法上马的水盆,弥补了测量仪的不足,测量人用这样的工具进行落差测量,修出了高精度的红旗渠;“小推车”,简陋原始的运输工具,一车石块一车艰辛,林县人民用小推车推出了红旗渠;“太行号角”,军号声声,指挥着数十里民工行动一致,凝成强大的力量,与太行山博弈。渠边还有很多铁铸的“责任碑”,隔一段就有一块,上面刻着施工村的名字。当年,这里铁锤叮当,炮声隆隆,民工们以血肉之躯打破了太行山的千年沉寂,责任碑铭刻着他们对千秋万代的责任,这是太行之碑、大山之魂。

红旗渠的建成,解决了林县人民饮用水和农田灌溉难题,从根本上改写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靠天吃饭的苦难历史。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清亮的河水仍沿着这条天河,注入数万亩黄土地。红旗渠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太行山今日灿若云锦,林县也变成了林州市,到处是一片繁荣和富庶的景象,林州百姓生活幸福祥和。

九点半钟,我回到了景区下山口。回望悬崖中的红旗渠,心中再次升起一种震撼,从愚公移山到人工天河,从古代神话故事到当代神话般的奇迹,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精神传承。我无法言喻十万筑渠人用十年岁月,在那个年代所经历的苦难和艰辛,我只能凝视着满渠的清波,感受着一种四十年来屡屡激励我的精神。

还是借用红旗渠展览馆的结束语,来结束我行走天河的感慨吧:“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没有记忆的城市,也无法拥有美好的的未来。建立红旗渠纪念馆正是为了收藏、展示、传承这样一种记忆,回溯、瞻仰、坚守我们不变的精神和信念。红旗渠,承载历史,见证梦想,昭示未来。”

走天河 感受红旗渠精神

作者简介:冯金林,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

 

我要评论

爆料平台

扫码关注315消费文化网
新闻热线:13401086968
邮箱:kjxxb2008@126.com
欢迎网友投稿爆料

视觉焦点

意见建议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