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

中正之道的深远意义

2017-12-12  关注:14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
下面我对“中正之道”进行解读

  “中正之道”在《易经》中反复提到,是易经在人道上倡导的一种思想,也是当代人趋吉避凶、和谐生活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基本概念
  从字面上解释:“中”就是中间、中央、中心,任何事物都是在时空中运行,就它处的三维空间来说,它在中心、中间或中央;就它处的一维时间来说,它在某个时段的中间。这里指一个事物处在得当、适度、适中的位置上,就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正” ,就是正常、正直、正确,任何事物运行状态我们都可分成两种相对立的是非状态,凡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的行为准则的,就是统治阶级的“正”,否则就是“不正 ”。
  易经的“正”是指“符合自然规律”或“符合人的道德规范”,“道”就是轨道、位置、规则,“中正之道”,就是一个事物符合客观自然规律,它有一个运行范围,它又在这个运行范围的中央轨道上运行。“正”就是它符合客观规律,“中”就是它处在运行范围的中间。对于人来说,就是指人在社会规范的程序层次上行事,它行事有一个许可范围,它又处在这个范围的中心。当然人道应当与天道一致,但有时也不一致,比如晚上,天道的法则就是休息,而有些人为社会利益,需要加班,符合人道,但却不符合天道。易经倡导是天人合一,是“易”的最高境界。
  二易经中的“中正”位
  在一个卦中,有内外卦,内卦第二位爻和外卦的第五位爻为居中,当第二位为阴爻时,是阴居阴位,为得位;当第五位爻为阳爻时,是阳居阳位,也为得位,这时第二位的阴爻和第五位的阳爻为居中得位,它们就是“中正之位”, 占筮得此情况,大吉。一般情况下,得位象征得道,符合客观规律,是吉利的。失位象征失道,违反客观规律,是凶险的,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互为转化的。一般情况下,如不当位,但能得中,仍可吉利。
  三易经中的“中正之道”与儒家中“中庸”之道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这样解释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道。就是抓住事物的中心、核心、本质,对人来说,它的先天本性是善的(人具有天的善性),如何才能行善呢?就是要按“道”的要求行事,这个道就是天道、地道、人道。所以我们处事时,就有“道”的约束,在一个可行的范围内。不要超出这个范围走极端,要恰到好处又各方兼顾。它不是折中主义,它的前提是遵道,要守规举,同时有善,做到善、仁、诚、道(信、义)。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庸之道”,是从中正之道推演而来的,是一种思想,是人的处事哲学。
  四中正之道的深远意义
     第一,它是我们趋吉避凶、和谐生活的一种有效方法。因为这样行事就符合客观自然规律,就能与天地保持一致,得到天地赋予的能量,避免天地之势伤及自身,就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得到人们的赞同,就能顺利。
  第二,因为它有“正”,就是每个人的定位,这个“定位”是宇宙时空和社会给它的位,它在这个位上行事,做自已的应该做的事,就不影响别人的运行轨迹,这样社会才有秩序。它有“中”,就个中,就是适中,它处于中心,外面就有保护层,它就有这个活动的空间。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正”就是四方八稳,有稳固性,就是“贞”,与天相通,与天一致,是“天人合一”的前提,“中”,有中,事物才有广而大的范围,才有较长的运转周期,事物的生命存在就有相对稳固的时空。
 

我要评论

爆料平台

扫码关注315消费文化网
新闻热线:13401086968
邮箱:kjxxb2008@126.com
欢迎网友投稿爆料

视觉焦点

意见建议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