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当代散文大家石英:能文能武真英雄 | 吴人民

2024-04-23  关注: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

本期人物

石英(1934-),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人,原名石恒基,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传记家、小说家、诗人。

他创办和主编国内第一家散文刊物——《散文》月刊。历任天津市作家协会《新港》文学月刊诗歌组长、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散文》月刊第一任主编、天津作家协会副主席、《人民日报》高级编审、文艺部副主任、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少年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内做机要密码电报工作,后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文学编辑工作。

正式参军前,石英即在家乡投入了火热的革命斗争。在小学读书期间,参加了胶东解放区的宣传、支前等活动,并于1947年5月秘密加入试建时期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敌占区期间,立场坚定、斗争坚决,受到党团组织充分肯定。参军后,曾先后获得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华东局和华东军区、中共中央办公厅和中央军委办公厅通令表彰。1952年,与郝建秀等同志一起被授予“山东省模范团员”称号,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石英文学创作生涯正式开始于1956年大学一年级,处女作为《马蹄湖畔》和短诗《小马枪》。

1966年之前创作出版了《吉鸿昌》《不灭的火焰》(马骏传)《五四运动话天津》《文明地狱》四本书。1976年之后,石英在从事繁重编辑工作的同时,文学创作一直长盛不衰,不仅作品甚丰,而且题材广泛,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漫银滩》《同在蓝天下》《离乱之秋》《密码》《公开潜伏》《人性伏击》《人性磁场》《真伪人生》《追不回来的岁月》以及《石英精短篇小说选》等;散文集《秋水波》《母爱》《石英散文选》《石英美文选》《当代散文大家丛书石英卷》《石英军事散文选》《石英京剧艺术散文》等;诗集《故乡的星星》《当代正气歌》《石英精短诗选》《走向天安门》《石英红诗选》等;文化艺术随笔《文史与人生》《古往今来》《石英杂文随笔选》《石英人性文化随笔集》等;文艺评论集《怎样写好散文》《散文写作的成功之路》《文心的合鸣》等,共计70余部,1800余万字。

1934年8月,石英出生在黄县(今龙口市东江街道邢家泊村)一户贫苦人家,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去了东北打工,母亲独自抚养他和两个姐姐长大。石英回忆说,灰暗的童年时代,幼小的心里一直期盼着光明。10岁那年,他看见村中的石灰墙上写满了大标语,“我八路军、新四军已展开局部反攻,‘小日本’的日子快要结束了”……他顿时热泪盈眶,站在那儿足足看了一个多小时。

1946年12月,北平发生了美军强暴北大女学生沈祟的事件,解放区人民同仇敌忾,与国统区的抗议声浪遥相呼应。石英所在的小学集合了队伍,直奔县城参加万人大会声讨美蒋。那天风沙大作,石英作为小学生代表,心里仿佛有一团火,在一张临时搭建的桌子上,满怀激情地做了人生中第一次在重大场合的演讲。讲完后,他激动地从桌子上往下跳,却没注意到桌子太高,落地时很容易摔伤。就在此时,突然,一双有力的大手伸过来,将石英稳稳地托起,原来是一位穿军装的首长。带队的女老师说,他是军分区孙端夫司令员。孙司令员对石英说:“成长要从少年时代开始,奋发努力才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寥寥数语令石英一直铭记在心。

1947年,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石英在学校接到指令,要求他以青年团员为骨干组成“少年儿童宣传队”,随县支前大队奔赴鲁中前线。孟良崮战役时,他和伙伴们往前线送弹药。石英说:“战斗最激烈的那一天,整整送了七次弹药,还要搬抬伤员,为伤员上药。”

1948年,14岁的石英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这名“小八路”,比同龄人都要成熟、稳重。石英说:“从小受村里恶霸和地主的欺负,生活很苦,特殊的成长环境,坚定了参军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石英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军区机要处工作。1956年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在上大学的第一堂课上,老师说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培养的是编辑、教师、理论研究者,但石英从一开始就坚定了要从事文学创作的想法。他说:“当时,我考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写作。”

石英的第一篇散文是《马蹄湖畔》,第一首诗是《小马枪》。为创作《吉鸿昌》,他采访了当时尚在世的吉鸿昌烈士的夫人胡洪霞和吉鸿昌的警卫连长等多名知情人。《五四运动话天津》则详细反映了周恩来、邓颖超、马骏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事迹。1965年,石英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文明地狱》完成,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半年时间就发行60万册。《北京晚报》在1965年连载全书,《人民日报》和国内多家报纸也选章发表。此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大公报》《文学评论》等报刊纷纷发表了推荐和评论此书的文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讲了全书。

题谢故乡并贺 《烟台晚报》三十二华诞

耄耋蒙恩细雨梦, 常思战火故乡情;

三十二载芝罘韵, 妙语华章浴晚风。

东莱石英 甲辰三月于京

石英谈起自己的文学作品,称他最满意的是198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同在蓝天下》。他说:“《同在蓝天下》写的是3位性格各异的年轻女性的故事……《同在蓝天下》《文明地狱》和我的诗集《故乡的星星》,后来在英国伦敦大学和利兹大学展览,颇受好评。”石英的创作,均在繁重的编辑工作之余进行,却素以高产优质而著称。石英是当代散文大家,是新时期散文的领路人。

写作是需要安静的。为了写作,石英搬进了女儿空闲的蜗居,总共三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除了一张不大的床和书桌、一台电视和茶几,再也摆不下什么家具。窄小的厨房、卫生间、阳台,仅仅能满足一个人的活动。石英在那里独居了十年,窄小的空间,反而给他带来难得的安静,让他能在这间小屋里读书、写作、思考,也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

对于阅读,石英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阅读最好兼容并蓄,不要有所偏向。也许一位作者没有太大的名气,但不见得人家所有的作品都不优秀,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书来谈。与此同时,要尝试读多种风格内容的书籍,丰富自己的头脑。不要从众随俗,自己要有原则,要有鉴别的能力。有写作爱好的人要坚持练笔,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其实,很多好的作品都出自业余作者之手。”

石英一直勤奋好学,尤其喜欢阅读。他说:“小时候能有书籍阅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所以,我会阅读一切能找到的书籍。说到阅读,至今有一件事情让我感到遗憾。那时候,我非常喜欢历史和地理,有一次,别人送给我两本图册,一本世界地理图册、一本中国地理图册。我看得很入迷,经常趴在床上一看就是一天。”

对当时的情景,石英记忆犹新,“后来参军离家前,就把两本图册锁在了柜子里,并再三叮嘱母亲一定要看好。当我四年后第一次探家时,却发现图册不见了。后来的几十年里,我一直在不同城市的书店、图书馆寻找这两本图册,虽然买到了,但总感觉没有之前的那两本好。”

这两本图册在石英的心中埋下了爱好人文地理、历史文学的种子,同时,梁实秋、朱自清的散文和张恨水的小说,也让石英夜不能寐,沉浸于文学世界中,“甚至连挑水、推磨等要事都耽误掉了”。

石英先生离休后,心中那团热爱文学的火焰从未熄灭。2019年,石英先生汇总了近年来新创作的70篇浸润红色文化的散文编成《历史的红色纹理》一书。他说:“自己书写红色故事,是一种人性的表达,对于战争的回忆还是永恒的。”

2020年7月,石英率中国散文学会考察评估组,对安徽省霍山县申请创建“中国散文之乡”、东西溪乡申请创建“中国散文小镇”事宜进行实地考察。闲暇时,石英向大家讲述了自己从战争年代走上文学之路的人生旅程,畅谈了他对文学特别是对散文创作的独到见解。他认为,“诗歌有意境,散文有意蕴,文学的根脉在诗歌”,诗歌的灵性可以使得散文诗意盎然。他建议青年散文爱好者广泛阅读诗歌,从诗歌中汲取营养,把散文写得更加隽永。

石英立功证书

在吴伯箫文化馆,石英谈到了他与吴老的相识。1979年夏秋之交,石英受命创办《散文》月刊。为办好刊物,他前往人民教育出版社专访吴伯箫先生。吴伯箫先生对于散文创作及其评价有独到之处,其主要观点是:散文是清淡而淳朴的文体,不应追求轰动效应;不主张散文作家和作品排名,因为文学作品不是粮食,不能用数字计算;必须重质量,重特色,有自己的风格,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2023年,石英担任郦道元文学院首任院长。10月12日群英齐聚安阳,九十翁文学泰斗石英收徒,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青年创作者要在写作中认识家国、照见自我,坚定地与时代同行。”

石英先生今年已90岁高龄,他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走起路来铿锵有力,喜欢唱两口京剧。讲起话来,他总是滔滔不绝,豪迈洒脱,逻辑思维清晰,有着独具魅力的人格风范,真不愧为能文能武真英雄、豪气干云大丈夫。

作者简介

吴人民: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诗词学会、山东老干部诗词协会和书画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青年文学家南国文学社作家理事会秘书长、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南国作家学会秘书长、西散南国文学社副社长,第三届全国郦道元山水征文大赛组委会副主任等。作品在今日头条、搜狐、百度等媒体发表,多次在全国、省、市大赛中获奖。

来源:《烟台晚报》

 

文章排行

爆料平台

扫码关注315消费文化网
新闻热线:13401086968
邮箱:kjxxb2008@126.com
欢迎网友投稿爆料

视觉焦点

意见建议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