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氢科技研究院院长高光林出席内蒙古2023智慧链和乡村振兴论坛本网讯 (记者 靳新国) 2023年3月12日,2023年第三十二届内蒙古国际农业博览会,中蒙生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研究院启动仪暨2023智慧链和乡村振兴论坛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碳氢科技研究院院长高光林应邀出席了2023智慧链和乡村振兴论坛,呼和浩特市区域经济合作局副局长王秀琴、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高工程师魏林、呼和浩特市科技局李航、自然资源厅原部长陈部长、内蒙古自治区原政协委员陈智永、上海产业资深构架专家齐玲、呼和浩特工商联原书记弓恩箭等出席了论坛活动。 论坛上,高光林院长就碳氢科学、碳氢农业、碳氢核肥始终致力于中国生态农业、生态文明的乡村振兴,为农业绿色革命和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做了简单发言。 多年来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导致我们的土地板结和食物粮食农药残留,碳氢科技的研发,其主要功能是改善土地板结,解决食品农药残留问题,同时还能增产增收。 碳氢科技研究院成立了功能农业联合实验室,重点协作开展碳氢功能农业联合实验,重点协作开展碳氢功能性农产品开发中的关键应用基础研究和安全性,目前公司拥有100多份水果蔬菜粮食191项零农药残留检测报告。从碳氢核肥单一的业态起步,到现在碳氢水果,碳氢粮食,碳氢终端供应链贯穿整个安全绿色的碳氢农业产业链。 只有依靠科技力量,发展生态农业,才能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高光林院长表示,碳氢科技研究院、 中国碳氢国际产业联盟、山东军神碳氢生物科技愿为内蒙古生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献力献策。 活动上,高光林院长为内蒙古苏戴伟农林科技有限公司 颁发了碳氢核肥呼和浩特区技术运营中心授权。 (责任编辑:土火)2023-03-14
-
助力乡村振兴,碳氢核肥落地淮南项目座谈会在淮南市举行2023年3月5日,由安徽省生态农产品协会牵头组织主办,淮南市农业农村局、淮南市大通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共同主办,安徽树礼商贸有限公司、山东军神碳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协办的“那年我们在乡下——走进淮南”,暨碳氢核肥落地淮南项目座谈会在安徽树礼商贸有限公司圆满举行! 本次活动是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和贯彻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活动的有效举措。与会人员首先在安徽树礼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童树礼同志的陪同下实地参观了淮南市潘集区高皇镇万亩蔬菜基地,后在该镇的大集村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开展座谈。 座谈会由安徽省生态农产品协会秘书长解明稳同志主持,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一级调研员闫玉玲同志首先发言,她就“乡村振兴、农产品品牌培育、农业技术推广”做了深入的剖析和指导,同时对这次淮南之行的所见所闻和淮南现在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随后合肥市经信局祖兵处长发言,对淮南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展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也寄予了厚望。淮南市潘集区农业农村局许令凯副局长同志对各位领导和专家及各公司负责人的莅临潘集表示衷心感谢,他就潘集的“人文地理”和“农业现状”及“政府举措”三个方面向与会人员进行了汇报。 之后,各位领导,企业家就碳氢核肥走进淮南,碳氢核肥厂落地淮南展开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有很大的市场优势和广阔的前景。碳氢核肥去除农药化肥和重金属残留的果蔬和农产品,还原了物质本身的原生态味道,抗氧化,耐贮存,投入少,产量高,关键是吃着安全放心。得到当地农民一致好评与大力推荐! 山东军神碳氢核肥有限公司就“碳氢核肥”进行了技术交流,该公司总经理高光林同志就碳氢核肥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说, 碳氢核肥与传统的化肥、农药相比,碳氢核肥有“六大特点”:投入少、产量高、品质好、减碳多、根系壮、地力强。“两增两减”:两增为土地显著增产,农民显著增收;两减为农民土地投入减少,劳动投工、体力和次数减少。“十抗优势”:抗虫害、抗病害、抗倒伏、抗干旱、抗低温、抗盐、抗碱、抗旺长疯长、抗落花落蕾、抗“大小年”轮回。 碳氢核肥的功效得到淮南市潘集区高皇镇大集村党支部书记程晋保,和淮南市潘集区夹沟镇庙前村党支部书记陈从孝,及安徽众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明礼的浓厚兴趣,为下一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山东军神碳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运营中心总经理赵地、经理淮安、经理唐海林、经理万伏凯到会。 会议最后由安徽省生态农产品协会秘书长解明稳同志做总结性发言,他就本次活动淮南市潘集区的成功举办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今后淮南的生态农产品走出淮南、走进省城、走向长三角充满了信心。(土火) (责任编辑:靳朴)2023-03-08
-
中国特殊健康主食领航品牌——中联玉筋香引领健康新生活,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在党18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特别强调《养生等于养命,预防胜于治疗》的方针。 中联玉筋香品牌创始人梅金芳女士 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助推健康发展,造福全国百姓,北京福德康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梅金芳女士,是位心系苍生,胸怀天下,佛系之人。 在想如何让百姓重食原生态绿色健康食品,一直苦思冥想,不断求索,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22年4月份梅总与中国武警部队医学科研所技术带头人李博士达成共识,部队多年研发的专利产品,功能性有机特殊主食系列食品终于悬壶问世了,在饮食污染严重,亚健康人群爆发式激增,世风日下的年代,中联玉筋香健康营养膳食,在媒体的宣传和助力下,火爆上市,给广大百姓带来的福音。 在初试消费者短时间内食用本品后,频频传来健康好转的动人佳音,在各界人士,机关,单位,养老院,康养中心以及各大平台会员的食用下,食品复购体量与日俱增,产品势如破竹般遍布大江南北。 特殊膳食多酶多肽益生菌精选配料几十种食材,是一款刚需主食,此产品符合所有人需求,完全可以替代人们日常消费的全部主食,补充单一主食副食里所不足的营养成分,食用后都能够双向调节营养过剩与不足带来的身体健康问题。 让普天下百姓吃上生态食品,回归健康自然生活,这是梅总多年夙愿及初衷,如今她终于如愿以偿,公司所有食品款款情深,惠及众生,造福八方。 祝北京福德康科技有限公司蓬勃发展,日胜一日。祈愿百姓食用中联玉筋香生态食品福泰安康!健康中国!中国健康! (替换一款主食,健康一个民族) (责任编辑:靳朴)2024-09-12
-
那年我们在乡下-村支书讲述共同富裕的故事在合肥举行,军神碳氢生物科技独家冠名本报讯(记者 靳新国) 2023年1月14日下午,由安徽省生态农产品协会、安徽省乡村振兴促进会、安徽省村社发展促进会主办,山东军神碳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独家冠名的“那年我们在乡下-村支书讲述共同富裕的故事”在合肥成功举行。 原全国政协常委、原安徽省工商联主席王鹤龄、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对外合作处处长韦艾平、安徽省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增流、安徽省生态农产品协会会长、安徽海轩文化集团董事长吴群学、中国管理科学院碳氢科技研究院院长、碳氢核肥生物科技研发人、山东军神碳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光林等到会并讲话。 本次论坛主题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共同福裕。活动上启动了“那年我们在乡下-走好共同富裕之路”,并为共同富裕之路做出贡献的驻村第一书记颁发了荣誉证书。 安徽金寨县汤家汇镇街道村第一书记、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党建部组织建设处处长姚军、包河区大圩镇沈福村党总支书记、主任何锐、长丰县造甲乡双河社区党总支书记崔少先、先进村支书记、村主任王咸凤、金寨县南水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梁远霞等各自讲述了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的故事。 围炉对话乡约·乡学·乡建,包河区政协副主席、区总工会主席章颖松、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原党组成员、安徽省村社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聂苏、原合肥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夏伦平、长丰县农业农村局主任王雨笋、金寨人大常委派驻南水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马军、安徽财经大学小岗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赵守飞、安徽海轩文化集团董事长吴群学、安徽小微企业商会会长许成汉、美国哈佛大学金融博士包江山等参与对话,各自对乡村如何走好共同富裕之路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活动产品展示区各类产品琳琅满目,五十多家农产品企业到会做了展示。 会上,山东军神碳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安徽省生态农产品协会签署了“企业联盟战略合作协议书”。 之后为到会的企业家,和为乡村共同富裕做出贡献的社科人员颁发了荣誉证书。 最后,山东军神碳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张亚彬为与会者简要介绍了军神碳氢生物,及其研发生产的碳氢核肥,公司已于2022年12月27日在香港股权交易展示中心成功挂牌(股票代码为31913),公司专注于纯生物制剂肥料研发及销售,先后发展注册了深圳、湖南、湖北、贵州、云南、湖南等多家碳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整合了近几千万亩优质土地进行公司品牌产品“碳氢核肥”的实验与种植。 碳氢系列产品有碳氢基肥、碳氢水溶肥、碳氢核肥,产品具有增产增收,降解土壤重金属、调节土壤酸碱度,活化土壤防板结,降低种植成本的能效,农业项目施用以后可以提高产量约20%,尤其是老干妈定向种植的辣椒基地增产幅度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都江万亩茶园基地的茶叶,已通过国家权威机构检测,检测结果222项指标均实现零农残,和582项欧盟标准检测报告。种植出的碳氢农产品其多项指标均可达到零农残,真正实现了天然有机,绿色生态的食品安全标准。碳氢生物科技已为全国多地乡村共同富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责任编辑:土火)2023-01-16
-
中医药创新治愈股骨头坏死 造福全球王璐林,男,北京人 现任北京匡达制药厂董事长 北京健行中医医院院长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民间医药分会副会长 从医40多年,他认为中医与西医是人类医学史上的双壁,各具特色。西医医疗,是用已知的、明确机制和作用的物质来治疗某项疾病。中医药讲的是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依据人类生命科学整体医学,用八纲辨证,理、法、方、药,四诊八法,四气五味,分类归经、论证施治,来达到去病祛邪恢复健康的目的。中医药宝库精华的代代赓续,是中医药学绵延永续的根本。 王璐林通过结合中医思维与西医技术研制出了国药准字《健骨生丸》,用来促进和激活人体的再生和修复功能。促进骨坏死、骨纤维异样增殖症、久治不愈的骨髓炎、骨结核、重症创伤,骨折,骨不愈合、骨关节炎、骨与软骨损伤、半月板损伤等骨与软骨疾病的修复,不但患者临床症状好转 ,并在 X光片和磁共振上显示修复。一般骨外形较好的可以完全修复,愈后同正常人,已经变形的可以保持现有外形修复,恢复相应功能。该研究成果已得到国内外同行和患者及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前后多篇SCI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上。并应邀出席一带一路第四届和第五届中国中医药发展论坛大会上以“中医药创新治愈人类重大疾病—骨坏死等骨与软骨疾病,填补世界医学空白。绿色医疗引领世界人类生命健康共同体”做了主旨演讲。这是中医药对世界人类的一大贡献。为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及普及世界、造福人类,减少残疾提供了事实依据。 9月2日,第五届“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论坛旨在全面提升中医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论坛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外有关政府部门官员、世界卫生组织代表、工程院院士、驻华使节和企业代表等200余人现场出席会议。北京匡达制药厂作为中医药大健康领域优秀企业应邀参会,北京匡达制药厂董事长王璐林先生发表主旨演讲。 王璐林演讲的题目是《中医药创新填补世界医学空白——健骨生丸治愈人类重大疾病,绿色医疗引领人类生命健康共同体》。王璐林说,中医药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绿色医疗,非常宝贵。但中医药是用未知的多种活性成分,辨证施治,具有方剂不固定、成分不明确、疗效不稳定的特点。因此,中医药要真正站住脚,引领全球、走在人类生命健康的前沿,需要拿出同西医药一样具有量化、选择性治愈重大疾病的产品。这就需要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需要不断的进步和提高。 王璐林表示,骨坏死等骨病是危害人类健康严重的疾病。骨坏死、骨髓炎、骨纤维异样增殖症、严重骨创伤等均会给患者造成残疾;骨软骨损伤、半月板损伤、膝关节炎等会使患者功能受限、行走困难;颈椎病、腰椎病、骨质疏松都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 “不仅要做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更要做中医药文化的创新者。”王璐林介绍说,研究团队应用中医思维与现代西医科技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用中医药促进人体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根据中医学通经活络、活血化瘀、通血生骨的原则,选用当归、三七、珍珠、地龙、冬虫夏草等中草药研制出国药准字——健骨生丸,用来促进骨与软骨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激活人体的再生和修复功能。经实验和临床证实:健骨生丸可以治疗、抑制和逆转坏死的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修复股骨头,治疗骨与软骨疾病。不但患者症状好转,并在X线片、磁共振(MRI)等影像上显示修复,解决了骨坏死等骨关节病无药修复的难题。 该研究成果已得到国内外同行和患者及国际学术界的认可,由北京协和医院的多位专家主导撰写的多篇SCI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上。 1、Bone-strengthening supplement (BSP) promotes bone and cartilage repair, for the treatment of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n MRI-based study 健骨生丸促进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修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MRI研究。 2、Bone-strengthening pill (BSP) promotes bone cell and chondrocyte repair, and the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BSP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健骨生丸促进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修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3、Experimental research into using bone-strengthening pill to treat ischemic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健骨生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谷歌新闻(Google News Chinese Bone-strengthening pill (Jiangusheng Wan) promotes bone cell and chondrocyte repair )以“本研究解决了骨坏死以及骨和软骨疾病方面的治疗问题,填补了一项国际上治疗重大、多发和难治性疾病的医学空白。”进行了报道。 王璐林介绍说,为使健骨生丸造福人类、减少残疾,于1998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吴阶平,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邱贵兴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老所长尚天裕、301医院骨科主任朱盛修、张伯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骨科界的老前辈的支持指导下,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骨坏死病新药健骨生丸问世暨北京匡达制药厂成立大会》的新闻发布会,CCTV新闻联播、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60余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 对于健骨生丸研究成功的意义,王璐林认为,健骨生丸的研究成功,证明了中医药复方制剂可以同西医药一样,能够量化、选择性(即:什么病,用什么药物,治多长时间,达到什么效果)治愈人类重大疾病,填补了骨与软骨细胞无药修复的历史,为应用中草药复方固定方剂量化、选择性治愈人类重大器质性疾病提供了范本,证明了应用中医药原创思维加现代技术可以创造出诸多原创成果,也为中医药产业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是中医药对世界人类作出的一大贡献。 王璐林介绍说,这一研究成果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北京科技技术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一等奖等。多年来,产品在北京协和医院、北京积水潭等三百余家医院使用,已为数百万骨与软骨疾病的患者减少痛苦,恢复健康,避免残疾。在国外,健骨生丸已经作为健骨补剂在美国生产,进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销售,是中医药产品走向世界、惠及全人类的优质代表。 习总书记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王璐林表示,愿与全球有识之士及公司加强合作,共同做好大健康产业,将中医药原创思维加现代科技,开拓出更多的创新成果,实行产业化、国际化,为人类生命健康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欢迎有识之士及公司加盟合作,造福全球。 (责任编辑:土火)2024-09-12
-
健康中国行动 专项行动一: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家庭和社会都负有健康责任。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当前,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总体仍比较低。2017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只有14.18%。城乡居民关于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应急避险等维护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健康生活行为方式比较普遍。科学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有助于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水平。《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界定了现阶段健康素养的具体内容,是公民最应掌握的健康知识和技能。 行动目标: 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其中: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基本技能素养水平分别提高到30%、18%、20%及以上和45%、25%、30%及以上,居民基本医疗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分别提高到20%、20%、20%及以上和28%、30%、25%及以上;人口献血率分别达到15‰和25‰;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中央广电总台对公益性健康节目和栏目,在时段、时长上给予倾斜保障;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绩效考核机制;医务人员掌握与岗位相适应的健康科普知识,并在诊疗过程中主动提供健康指导;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室比例分别达到90%和100%。鼓励各主要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开设健康科普栏目。提倡个人定期记录身心健康状况;了解掌握基本中医药健康知识;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个人和家庭: 1、正确认识健康。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个人生活方式和医疗卫生服务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提倡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自觉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共同应对健康问题。 2、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注重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结合、心态平和。讲究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勤洗手、常洗澡、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品,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用胳膊或纸巾遮掩口鼻。没有不良嗜好,不吸烟,吸烟者尽早戒烟,少喝酒,不酗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关注并记录自身健康状况,定期健康体检。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健康成人每次献血400ml不影响健康,还能帮助他人,两次献血间隔不少于6个月。 3、关注健康信息。学习、了解、掌握、应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和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遇到健康问题时,积极主动获取健康相关信息。提高理解、甄别、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优先选择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等政府部门及医疗卫生专业机构等正规途径获取健康知识。 4、掌握必备的健康技能。会测量体温、脉搏;能够看懂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学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远离危险物。积极参加逃生与急救培训,学会基本逃生技能与急救技能;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发生创伤出血量较多时,立即止血、包扎;对怀疑骨折的伤员不要轻易搬动;遇到呼吸、心脏骤停的伤病员,会进行心肺复苏;抢救触电者时,首先切断电源,不能直接接触触电者;发生火灾时,会拨打火警电话119,会隔离烟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逃生。应用适宜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开展自助式中医健康干预。 5、科学就医。平时主动与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联系,遇到健康问题时,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就医,小病诊疗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病到医院。遵医嘱治疗,不轻信偏方,不相信“神医神药”。 6、合理用药。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药物,用药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每次就诊时向医生或药师主动出示正在使用的药物记录和药物过敏史,避免重复用药或者有害的相互作用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服药前检查药品有效期,不使用过期药品,及时清理家庭中的过期药品。妥善存放药品,谨防儿童接触和误食。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正确选用保健食品。 7、营造健康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树立健康理念,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互相提醒定期体检,优生优育,爱老敬老,家庭和谐,崇尚公德,邻里互助,支持公益。有婴幼儿、老人和残疾人的家庭主动参加照护培训,掌握有关护理知识和技能。提倡有经消化道传播疾病的患者家庭实行分餐制。有家族病史的家庭,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保健。配备家用急救包(含急救药品、急救设备和急救耗材等)。 ——社会和政府: 1、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两库、一机制”。建立并完善国家和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开展健康科普活动。中央级媒体健康科普活动的专家应从国家科普专家库产生,省级媒体应从省级以上科普专家库产生。建立并完善国家级健康科普资源库,出版、遴选、推介一批健康科普读物和科普材料。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健康问题组织编制相关知识和信息指南,由专业机构向社会发布。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的机制,加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指导和监管,依托专业力量,加强电视、报刊健康栏目和健康医疗广告的审核和监管,以及对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健康科普信息的监测、评估和通报。对于出现问题较多的健康信息平台要依法依规勒令整改,直至关停。对于科学性强、传播效果好的健康信息,予以推广。对于传播范围广、对公众健康危害大的虚假信息,组织专家予以澄清和纠正。 2、医务人员掌握与岗位相适应的健康科普知识,并在诊疗过程中主动提供健康指导。各医疗机构网站要根据本机构特色设置健康科普专栏,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讲座和咨询服务,三级医院要组建健康科普队伍,制定健康科普工作计划,建设微博微信新媒体健康科普平台。开发健康教育处方等健康科普材料,定期面向患者举办针对性强的健康知识讲座。完善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培养培训课程和教材内容,显著提高家庭医生健康促进与教育必备知识与技能。深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鼓励健康适龄的公民定期参加无偿献血。 3、建立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将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纳入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完善医保支付政策,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和家庭签约医生团队开展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和引导个人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加强个人健康管理。 4、鼓励、扶持中央广电总台和各省级电台、电视台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办优质健康科普节目。中央广电总台对公益性健康节目和栏目,在时段、时长上给予倾斜保障,继续办好现有数字付费电视健康频道。报刊推出一批健康专栏。运用“两微一端”(指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推动“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 5、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健康知识普及工作。鼓励卫生健康行业学会、协会组织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面向公众的健康科普活动和面向机构的培训工作。各社区和单位要将针对居民和职工的健康知识普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结合居民和职工的主要健康问题,组织健康讲座等健康传播活动。加强贫困地区人口的健康素养促进工作。 6、开发推广健康适宜技术和支持工具。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研发推广健康管理类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设备,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对健康状态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实现在线实时管理、预警和行为干预,运用健康大数据提高大众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7、开展健康促进县(区)建设,着力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国家每年选择一个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健康主题开展“健康中国行”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推动中医药健康文化普及,传播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和干预。 【摘自:2019年7月9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2024-09-12
-
健康中国行动 专项行动二:合理膳食行动合理膳食是保证健康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但仍面临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等问题。2012年调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为10.5g(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为5g);居民家庭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42.1g(《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以下简称《膳食指南》)推荐标准为每天25~30g);居民膳食脂肪提供能量比例达到32.9%(《膳食指南》推荐值上限为30.0%)。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主要为蔗糖即“白糖”、“红糖”等)摄入量约30g,其中儿童、青少年摄入量问题值得高度关注。2014年调查显示,3~17岁常喝饮料的儿童、青少年,仅从饮料中摄入的添加糖提供的能量就超过总能量的5%,城市儿童远远高于农村儿童,且呈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低于总能量的10%,并鼓励控制到5%以下或不超过25g)。与此同时,2010~2012年,我国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2013年,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8.1%,孕妇、儿童、老年人群贫血率仍较高,钙、铁、维生素A、维生素D等微量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膳食纤维摄入明显不足。 高盐、高糖、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引起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危险因素。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显示,饮食因素导致的疾病负担占到15.9%,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2.0%和67.6%;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倍和2倍。合理膳食以及减少每日食用油、盐、糖摄入量,有助于降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行动目标: 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居民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在2019年基础上提高10%和在2022年基础上提高10%;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低于7%和5%、贫血率分别低于12%和10%,孕妇贫血率分别低于14%和10%;合格碘盐覆盖率均达到90%及以上;成人脂肪供能比下降到32%和30%;每1万人配备1名营养指导员;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实施以食品安全为基础的营养健康标准,推进营养标准体系建设。 提倡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5g,成人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不高于25~30g,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蔬菜和水果每日摄入量不低于500g,每日摄入食物种类不少于12种,每周不少于25种;成年人维持健康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4 kg/㎡;成人男性腰围小于85cm,女性小于80cm。 ——个人和家庭: 1、对于一般人群。学习中国居民膳食科学知识,使用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平衡膳食餐盘等支持性工具,根据个人特点合理搭配食物。每天的膳食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不能生吃的食材要做熟后食用;生吃蔬菜水果等食品要洗净。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日常用餐时宜细嚼慢咽,保持心情平和,食不过量,但也要注意避免因过度节食影响必要营养素摄入。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足量饮水,成年人一般每天7~8杯(1500~1700ml),提倡饮用白开水或茶水,少喝含糖饮料;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 2、对于超重(24 kg/㎡≤BMI<28 kg/㎡)、肥胖(BMI≥28 kg/㎡)的成年人群。减少能量摄入,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适当选择一些富含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蛋白和豆类)的食物。避免吃油腻食物和油炸食品,少吃零食和甜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进食有规律,不要漏餐,不暴饮暴食,七八分饱即可。 3、对于贫血、消瘦等营养不良人群。建议要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瘦肉类、奶蛋类、大豆和豆制品的摄入,保持膳食的多样性,满足身体对蛋白质、钙、铁、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素的需求;增加含铁食物的摄入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来纠正贫血。 4、对于孕产妇和家有婴幼儿的人群。建议学习了解孕期妇女膳食、哺乳期妇女膳食和婴幼儿喂养等相关知识,特别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从怀孕开始到婴儿出生后的2周岁)的营养。孕妇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及维生素A的动物性食物和海产品,选用碘盐,确保怀孕期间铁、碘、叶酸等的足量摄入。尽量纯母乳喂养6个月,为6~24个月的婴幼儿合理添加辅食。 5、对于家庭。提倡按需购买食物,合理储存;选择新鲜、卫生、当季的食物,采取适宜的烹调方式;按需备餐,小份量食物;学会选购食品看标签;在外点餐根据人数确定数量,集体用餐时采取分餐、简餐、份饭;倡导在家吃饭,与家人一起分享食物和享受亲情,传承和发扬我国优良饮食文化。 ——社会: 1、推动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活动常态化,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全民营养周、“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宣教活动。推广使用健康“小三件”(限量盐勺、限量油壶和健康腰围尺),提高家庭普及率,鼓励专业行业组织指导家庭正确使用。尽快研究制定我国儿童添加蔗糖摄入的限量指导,倡导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饮料替代饮用。 2、加强对食品企业的营养标签知识指导,指导消费者正确认读营养标签,提高居民营养标签知晓率。鼓励消费者减少蔗糖摄入量。倡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科学减少加工食品中的蔗糖含量。提倡城市高糖摄入人群减少食用含蔗糖饮料和甜食,选择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替代蔗糖生产的饮料和食品。 3、鼓励生产、销售低钠盐,并在专家指导下推广使用。做好低钠盐慎用人群(高温作业者、重体力劳动强度工作者、肾功能障碍者及服用降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等不适宜高钾摄入人群)提示预警。引导企业在食盐、食用油生产销售中配套用量控制措施(如在盐袋中赠送2g量勺、生产限量油壶和带刻度油壶等),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试点。鼓励商店(超市)开设低脂、低盐、低糖食品专柜。 4、鼓励食堂和餐厅配备专兼职营养师,定期对管理和从业人员开展营养、平衡膳食和食品安全相关的技能培训、考核;提前在显著位置公布食谱,标注份量和营养素含量并简要描述营养成分;鼓励为不同营养状况的人群推荐相应食谱。 5、制定实施集体供餐单位营养操作规范,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创建活动。鼓励餐饮业、集体食堂向消费者提供营养标识。鼓励发布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人群的平衡膳食指导和食谱。鼓励发展传统食养服务,推进传统食养产品的研发以及产业升级换代。 ——政府: 1、全面推动实施《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因地制宜开展营养和膳食指导。实施贫困地区重点人群营养干预,将营养干预纳入健康扶贫工作。继续推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 2、推动营养立法和政策研究。研究制定实施营养师制度,在幼儿园、学校、养老机构、医院等集体供餐单位配备营养师,在社区配备营养指导员。强化临床营养工作,不断规范营养筛查、评估和治疗。 3、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制定以食品安全为基础的营养健康标准,推进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建设。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政府要加快研究制定标准限制高糖食品的生产销售。加大宣传力度,推动低糖或无糖食品的生产与消费。实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达标工程,加强食品安全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 4、加快修订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增加蔗糖等糖的强制标识,鼓励企业进行“低糖”或者“无糖”的声称,积极推动在食品包装上使用“包装正面标识(FOP)”信息,帮助消费者快速选择健康食品,加强对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监督管理。研究推进制定特殊人群集体用餐营养操作规范,探索试点在餐饮食品中增加“糖”的标识。研究完善油、盐、糖包装标准,在外包装上标示建议每人每日食用合理量的油盐糖等有关信息。 【摘自:2019年7月9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2024-09-12
-
“世界与中国人口展望数据发布暨低生育率应对研讨会”召开2022年7月12日,值第33个世界人口日之际,由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世界与中国人口展望数据发布暨低生育率应对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由联合国人口司、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协办,中国人口学会提供支持。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联合国人口基金政策与战略司司长Arthur Erken做开幕式致辞。于学军表示,联合国人口司发布《世界人口展望(2022)》(WPP2022)报告,对全球和中国人口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研判,这对认识人口形势新变化,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刘振民指出,联合国人口司开展的世界人口预测数据越来越多被各个国家、学界和民间社会组织采用,及时和准确地预测人口趋势是国家制定发展规划和后期开展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Arthur Erken表示,目前,联合国人口基金聚焦“人口弹性”,其目的旨在加强各国制定人口和社会政策和方案的能力,以应对人口结构与规模发生的变化,从而加快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共筑繁荣未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会议第一议题为“世界与中国人口发展趋势”,由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刘鸿雁副主任主持。联合国人口司司长John Wilmoth博士报告了最新版《世界人口展望(2022)》的主要发现与方法创新。由联合国人口司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利用科学预测模型与方法,描绘了1950年至2020年世界人口变动趋势与发展规律,同时对当前至2100年的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报告显示:从现在起至2050年,超过一半的全球人口增长将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及、埃塞俄比亚、印度、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和坦桑尼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将贡献超过一半的全球新增人口。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国家,以及亚洲和拉丁美洲的部分国家,由于生育率的下降,劳动力年龄人口(25-64 岁)的比重将增加。这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将会带来一段有限的加快人均经济快速增长的机会,即“人口红利”。要最大化利用这一年龄分布带来的优势,相关国家应该大力投资于人力资本,通过保证各年龄的人口享受健康照顾和优质教育,促进生产性就业和有尊严的工作。该报告传递的重要信息对于统筹协调分配社会资源、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指向性意义,得到各界广泛关注与支持。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张许颖副主任以“14亿人国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为题对中国人口变动趋势进行介绍。基于中长期预测结果,中国未来人口发展主要呈现14亿人口零增长、出生人口进入1000万平台期、劳动年龄人口9亿以上且素质不断提升、老年人口突破4亿规模、高龄人口规模翻番、社会总抚养比快速上升、超过10亿人居住在城镇地区等七大趋势。基于人口未来发展新趋势,我国需积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不断挖掘人力资本新红利、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促进老龄健康,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副司长崔红艳、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Terry Hull做专家点评。联合国与中国政府高度关注人口问题,预计在今年11月15日,全球人口预计将超过80亿。这不仅是人类历史上值得庆祝的重大事件,同时也给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预测和理解这些人口变化规律对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意义重大。 会议第二议题为“全球与中国的低生育率应对”,由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代表康嘉婷博士主持。华盛顿大学教授Christopher Murray、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Peter McDonald、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张蕾、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汤梦君、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讲师Victoria Boydell围绕中国和全球的低生育水平现状、全生命周期的生育支持体系与政策应对等问题开展讨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Terry Hull、日本国立人口与社会保障研究所副所长、亚洲人口学会会长Reiko Hayashi、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郝福庆、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专员杜希学进行会议点评。面对低生育这一全球人口结构性的转变,各国需要互学互鉴、探索构建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与政策环境,释放生育潜能,从而实现人口与环境、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翟振武教授进行会议总结,对会议的务实、高效、兼具学术性与政策性的特点予以高度评价,并表示在大国博弈的时代背景下,人口长期发展变化趋势对重塑世界格局影响深远,是未来全球治理不可忽视的因素。准确预测并深刻把握人口发展趋势,将有助于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稳步推进全球发展倡议落地落实,共同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2024-09-12
-
河北磁县妇夫深山老林义务守护寺院十三载河北磁县妇夫深山老林义务守护寺院十三载 文/王宏生 在河北磁县西部深山区的北贾璧乡南峧村原始森林里的都家井弥陀寺,住着两位七旬以上的老妇夫。老伴王兴珍今年71岁,丈夫范田家73岁。 该妇夫于2010年主动上山入林,住进这座古老寺院,自此,俩位老人守望相助看护寺院,保护文物古迹十三载。 他们甘愿寂寞,不图回报,只求奉献,倾注晚年毕生心血修缮寺庙,保护文物。妇夫的善行义举感动山乡,当地百姓翘首称赞! 南峧村都家井弥陀寺,始建于隋未唐初,距今已约1500多年。已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历史悠久,寺庙年久失修,加之多年风雨盘剥,门窗破旧透风,部分墙体开裂,房顶漏雨,不能正常使用,而且寺院内外杂草丛生,一片荒凉,给人们敬拜参观等活动带来不便。 改革开放多年了,寺庙的修缮保护很少有人问津,修复工作进展缓慢,更缺乏有效管理。 王兴珍看到寺院内外如此荒凉情景,忍不目睹,伤感落泪。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她想,我是个有信仰的人,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寺难到就这样被冷落下去吗? 不能,绝对不能!我作为一个佛教的忠实信徒,有责任有义务守望她,保护她,我要让这座千年古寺恢复原貌,再放异彩,造福当地黎民百姓及子孙后代!于是心中便萌生了上山守护寺院的念头。她与丈夫范田家说了自己的想法,开始丈夫有点反对,但最终还是被她说服了,并赢得了丈夫的支持。妇夫便很快从家乡后天濠村卷上铺盖,带上行礼,翻山越岭10余里路来到南峧都家井弥陀寺入住守护这座古寺庙。 刚来到寺上时,这里没有水,没有电,没有住所,他们就下山打水,上山进林捡柴烧火做饭。没有住所就临时住在庙里,没有米面从家自带,生活起居用品,缺啥短啥就从家拿。 起初,妇夫俩人就过着清贫的苦行僧生活。 为了改善寺庙环境,他俩决定着手整治环境,修缮寺庙。首先组织人员打扫卫生,兴建住所。修缮房屋。妇夫的实际行动,感动了当地的善男信女。崔付芝、周广兰、苗太娥、王守花便也都纷纷参与其中,积极行动起来投入修缮寺庙的善行义举活动中。 万事开头难,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开始时,没有资金,他们就主动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共同筹措建设资金。 王兴珍、范田家首先带头捐款、捐物两万余元。在他们夫妻的影响带动下四位同志也积极响应,纷纷捐款、捐物。崔付芝捐款5000元,苗太娥捐款4500元,周广兰捐款4500元,王守花捐款4500元,很快自筹资金50000元,初步解决了资金难题。实施了一系列修复工程。 首先新盖了住房,建了水窖,等,初步解决和改善了生活饮水、居住、出行等基夲条件,为修建寺庙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 都家井弥陀寺距南峧村3华里有余,寺周围青山翠柏环抱,沟深谷峡,坡陡。山路难行。平时很少有人来往,每当初一、十五及佛祖祭祀日有周边善男信女来寺庙上香敬拜。白天这里只能林海听涛,鸟语花香,夜里是漆黑静悄。只有野兽出没和嚎叫声。 就这样的一个环境,王兴珍、范田家夫妇甘愿忍耐寂寞,吃常人无法承受之苦,用信仰力量,虔诚之心坚持守护寺院十三载。 妇夫俩带领周边善男信女整治环境,修缮寺庙。先后修缮了佛殿、修复了寺周边护堰200余米,建了住所、车库、又新建了毛主席纪念亭及塑像,扩修硬化了通往寺景区的道路、停车场500余米。兴建溶水120立方的蓄水窖,整修了马刨泉水井等文物景观多处,先后投入资金约30万元。大部分资金都由王兴珍、范田家妇夫自筹。 经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春、夏、秋、冬的辛苦付出使寺庙内外及周边环境面貌改覌,条件大为改善,寺内的佛像、古碑等文物都得到有效的保护。唯有不足是现在寺上还没有电和通讯信号,急需配套电力及通信设施,补上短板,方便开发及与外界的联系。 王兴珍、范田家妇夫的善行义举得到南峧村两委及村民的大力支持。充分依靠妇夫俩主持寺上曰常管理工作和文物保护,使寺庙文物保护及管理步入常态化、规范化轨道。 近十余年来,南峧寺景区,先后接待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人员及外来游客约10余万人次。大大扩大了古寺的知名度,有效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引起了县、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 2018年以来,磁县时任县委书记张才芳、县长吴从江与及贾璧乡党委、政府等主要领导先后多次亲临现场指导景区开发,对旅游发展给予极大关注与支持。 2021年以来,在贾璧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南峧村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对通往寺景区的进山隧道实施了扩修、加固、和道路硬化工程,畅通了旅游道路,为原始森林景区保护,寺庙建设、旅游开发创造了优越环境。 喜看,今日南峧都家井弥陀寺及原始森林景区新变化,新面貌,南峧村两委及当地周边干部、群众无不感谢寺院守护人王兴珍、范田家。 磁县县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对王兴珍、范田家夫妇俩,坚持十三年如一日义务守护古寺保护文物,甘于寂寞,只图奉献,不求回报的善行义举,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称赞! 为此笔者颇为感动,特此赋诗一首予以赞赏: 诗赞王范妇夫 文/王宏生 王范妇夫悟性禅 身居山林古寺间 施舍钱财兴修缮 守护寺院十三年 善行义举众人赞 功德无量美名传 古寺新景尽开颜 旅游开发喜空前 2022年10月92022-10-12
-
马家乡丁庄村重阳节向老年人发放慰问品九九重阳节这天,安阳市龙安区马家乡丁庄村委会向185位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了重阳节慰问品,并向村老人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 据悉,该村每年重阳节都会向60岁以上村老年人发放慰问品。今年慰问活动村委会购买了大米、挂面,发放给每位老年人10斤大米、5斤挂面作为节日的慰问品,共计发放慰问品金额约7000元。(郑兴伟)20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