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姬学友|王兴舟先生的散文观和散文实践

2021-05-08  关注: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

王兴舟先生的散文观和散文实践

文:姬学友

拿到兴舟兄的这本新书以后,我真的特别想细读,但是我跟景龙兄是一样的,课很多,今天上午还上了4节。4节之后,本以为能休息,又有几个毕业生的论文没看完,学生找到我了,必须看完,所以忙到一点才吃饭。中途也没有怎么休息,现在脑子还是浑的。既然唐主席打了我一个冷不防,我想就在冷不防的状态下努力地恢复一点镇静,瞎扯几句。

关于兴舟兄的散文,实际上我是写过一篇比较短的小文章的,去年在《安阳日报》上登过一次。我的基本观点至今没有大的改变,因此当兴舟兄说要开这个研讨会,郑重其事地给了我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我就没话说了。但是等到回家以后再一反省,难道兴舟兄给我这本书就是让我没话说的吗?我觉得他可能还是希望我说点什么的。所以,虽然时间很紧张,但我还是绞尽脑汁想了想,想了个题目,这个题目就叫《兴舟兄的散文观和散文实践》。

以这么一个郑重其事的题目为一篇发言稿命名,会不会给人一种凌空韬虚或者大而无当的感觉?对此,我是略微犹疑的。转念一想,文无定法,似乎没有哪本书哪个权威硬性规定过发言稿不能用大题目;况且,题目宗旨,无非合意,只要合意,题目的大与小,又有什么关系呢?之所以认定这个题目是合意的,当然与其中包含的三个关键词(兴舟兄,散文观,散文实践)有关。容我稍作解释。

关于作者兴舟兄,我在之前的一篇题为《兴舟兄的<耕雨堂脞谈>》的书评中曾经描述过:兴舟兄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的谦抑、温雅和低调,乍一看,与他那高大威猛的外在形象不甚吻合。他又是一位经常和文件、会议打交道的职务人士,按说严肃、端正早已成了他接人待物的习惯。但接触久了,就会发现他的另一面,他有一种浓重到骨子里的文人积习,率真、崇善、重情,以及谈文论艺中对美的事物的那种近乎本能的心结,聊天过程中因不避俚俗而爆出的令人捧腹的冷幽默。这种真性情,使得他的文字既有名士风,又有平民性。这段话从言文一致的角度谈到了兴舟兄其人,自觉还算中肯实在,所以我才说对兴舟兄其人的认识一仍其旧。

这里还有一个衍生的问题,就是言文一致的兴舟兄,人文是否一致?换句话说,高大威猛的人与平和温雅的文,这里面有没有反差?我经过反复比对,结论应该是没有本质意义上的反差的。他的这个人和文,很容易让我想到鲁迅先生的文章和书法的关系,甚至是人的样貌和书法的关系。鲁迅先生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剑拔弩张,非常凌厉,样子也有点横眉冷对,但是他的书法看起来比较朴拙,比较平和,还有几分秀逸。这里面有没有反差呢?我认为没有。鲁迅的文章和性格反差是环境——政治环境所使然,而原来的他,正如增田涉所言:也许象他的字所表现的那样吧。即在某种本质精神和原初意义上,鲁迅的书法更接近他原来的性格。以鲁迅的例子推想兴舟兄的人和文,我们就不会被表象所限制。兴舟兄的人虽然阳刚端严,但言谈举止中不乏对有情世间的温爱悲悯;兴舟兄的文虽然柔美雅致,但字里行间能读出博大的气象和孤直的心灵。文如其人,这一体现着中国古代文论精华和智慧的文学观念,依然流淌在兴舟兄已臻化境的人文修养里。

散文观即散文观念,是对散文本体所作的理论形态的抽象判断。一提到散文观,又是理论形态,一般读者往往会以为这是一个高大上的玄虚的学术性话题,其实不尽然。对于兴舟兄来说,散文观是一个建立在散文实践基础上的很实在很切题的日常存在。当然兴舟兄并没有专门总结过自己的散文观,他的散文作品里面也没有专门涉及散文观的篇什,而且像其他从事创作的散文家一样,他对于理论会本能地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在这本散文集的后记中,兴舟兄似乎也流露过这方面的心理,“对高深的理论也不感兴趣”,“外面关于文学的新理论新潮流对我的影响很是有限”。实际上,不管他是不是真正意识到,有没有刻意留心过,他都是一位具备了较为明晰的观念自觉的优秀散文作家。也就是说,兴舟兄实际上是有自己独到的散文观念的。我这样说兴舟兄可能不以为然,因为他已经表示自己对理论不感兴趣了,我还要说他有理论,这不是故意抬杠吗?我觉得这不是抬杠,这是实情,我相信我的这一看法是有充分依据的,依据就在他的散文实践中。兴舟兄的散文观和散文实践是一体化的,要谈论他的散文观,就要谈他的散文实践,反之亦然。

我的基本思路是,兴舟兄的散文一方面承继了晚明公安派小品文率真随性的特点,是明清性灵文学的一种当代回归。另一方面,他又借鉴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语丝派散文任意而谈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周作人小品散文那种平和冲淡、以简单味为创作追求的艺术风格。表现在,他经常会如金镶玉般地引述一些中国古代性灵派散文作家,以及周作人等中国现代小品文作家的文字,以丰富自己的创作,而这些散文作家的文字,无论古今,其风致和品格都是一脉相承的,既是散文的,又是理论的,散文和理论很难截然分开。我想,一个人经常会提到某一个或一类作家,并习惯性地以之为精神资源,一定是受了很深的影响,不然的话他不会如数家珍,随手拈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宁愿将兴舟兄自述的对理论无感的说法视为一种自谦。

散文实践。兴舟兄的散文实践早在青年时代就开始了,至今已出版过四本散文集,对一位利用读书和工作余暇忙里偷闲,见缝插针,从事散文创作的非专业作家而言,这样的成就无疑是骄人的,令人由衷赞佩。不过,我认为,比创作成就更为重要的,还是兴舟兄在历年的散文实践中所沉积并发酵的创作感悟和体验,以及经由这种感悟和体验升华而成的美学思考,这种久悟方得的美学思考的系统性学理性结晶,即构成了兴舟兄的散文观念。它得之于散文实践,又无所不在地辐射和渗透于散文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以此观兴舟兄散文,在白话文学创作当中能读出来一种文言的感觉,在现代人的文笔之中,能感受到一种古人的韵致,我觉得他的这种读书的涵养、文化的涵养真是让人佩服。他的涵养究竟有多深,有多厚?到现在我也估不透,正像我看他这个人须仰视才见一样,看他的表情常有一种蒙娜丽莎式的神秘莫测和狡猾可喜。这种莫测和可喜虽然如羚羊挂角,不露痕迹,但我们能看到捉摸到的,是他散文中的知性和温情,有智慧,有温度,有情感。

兴舟兄的散文观,我在去年那篇小文章里已经涉及到了一点,比如偏好语丝风片、拈花一笑式的行文立意,追求雅洁节制、长短句并用和骈散文杂糅式的语言文体,注重率真无伪、信腕直寄的文理文风,等等。这些观念持守,有的发言和评论文章已经或多或少谈到过,限于篇幅不再赘述。这里,我想特别提取他的后记里的一个语词加以简单阐述,我觉得,这个语词浓缩了兴舟兄的散文观和散文实践。这就是:抓拍。

兴舟兄说:这些文章就成了我工作之余在时间碎片中的“抓拍”。“抓拍”二字,不仅精准地描述了他的创作状态:他是忙里偷闲或者见缝插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的。也恰如其分地呈现了他的一个重要的散文观念。这是兴舟兄金针度人,贡献给散文界的一种书写策略和智慧。我觉得,抓拍是一种急起直入的顿悟方式。如果没有对生活现象的敏锐观察力和感受力,没有对文学创作的一种自信心和大局观,没有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活瞬间和片断的过人本领,要想抓拍,这个点是很难选好选对的,因为点和面是结合着的。所以只有具备大视野和大局观,才敢于抓拍,善于抓拍。很显然,这个集子里的每一篇散文,都是这样抓拍的结果,岂止这个集子,他的所有散文,都是这样抓拍的结晶。

因为我确实是看得少,再加上被唐主席打了个冷不防,就这样瞎扯这么几句,对与不对,还请诸位大咖们,请兴舟兄多批评,多指正!

谢谢!

2021年4月30日于安阳市图书馆

作者简介:姬学友,安阳师范学院教授,鲁迅与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

 

我要评论

爆料平台

扫码关注315消费文化网
新闻热线:13401086968
邮箱:kjxxb2008@126.com
欢迎网友投稿爆料

视觉焦点

意见建议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