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我眼中的卢小夫|土窍凤

2021-04-11  关注:12365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

我眼中的卢小夫

一一从卢小夫散文集《待到梨花落》说起


作者|土窍凤


三月份收到卢小夫的散文集《待到梨花落》。这一本书从南方的湖南平江穿越三千七百多公里落在北方的新疆奎屯市,这不仅仅是一本书,一本散文集,它是一个南方的朋友寄给北方朋友的迎春礼物,是一份厚实的,沉甸甸的文学情谊。

我可以很坦白地说,我很爱他这个一身才华,洒墨便成文的作家卢小夫。这也是我圈里许多网友很关心,非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关于卢小夫和他的文学,借此文给大家稍微透露一下,朋友们都竖起耳朵。

他是我的一个微友,从未谋面,也许这一生也无缘谋面,甚至没有一次视频对话,一次语音聊天。我们的交流只有文字,是文字让我们成了微信里非常,非常要好的朋友,彼此信任,相互支持。

我眼中的卢小夫|土窍凤

在我眼里卢小夫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作家,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学新秀,更是一位热爱生活,思想敏捷,积极向上,热心待人,善于思考,有追求,有抱负的文学志士。当然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感情,有思想的普通人。就是这么一位普通人领导着一个规模宏大的南国文学社,把公益文学做得风生水起。影响力波及全国各地。

和卢小夫初次打交道,是我进南国文学社后的第三个月,他是南国文学社社长,在编委群见的他。那一天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一个字“凶”,因为当时一进去就看到他正在很严厉的训人,那气势让我惶恐不安,便连滚带爬地从编委群逃了出来,给你说你也许不信,当时我一路跑还一路回头看呢,似乎跑得慢了他会连带着揪住我的小辫子!

但我不死心,从此着力研究他这个人到底是何方神圣,能让从来不怯场的草儿如此胆怯。于是通过朋友要了他的微信名片,加朋友。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发了邀请,他居然当时就通过了,真让人感到意外,心想,这人起码没有什么架子的,该是平易近人的那一种。

添加朋友后,我先打得招呼:“你好!你是这条船上的船老大吗?”

“是,但一条船的航行要靠大家!”停了一会他又说,“你怎么会这么问?我这船可不是贼船……”

“哈哈哈”,我心里暗笑,你看,他是不是很像个老实本分的书生,但一两句话,便知他的洞察力很强,人一定很聪明!

之后,是我很自然地去看了他朋友圈的。《去汉中说汉》就是从他朋友圈里看到的,,也是我读到卢小夫的第一篇文章。人们常说,了解一个文人,要从他的文字入手,因为一个文人的文字是他心灵的窗口,虚情假意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而通过《去汉中说汉》这篇文章,就知道这个叫卢小夫的作者有多么爱他的国家和民族。此文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城池可夺,人民可夺,但有谁夺得走我们的汉字汉语?!

卢小夫的文章,写得非常投入,那是倾注了满腔热血才凝炼成字,挥笔成文的精华之作。平淡的语气隐含着排山倒海似的思想感情的波澜。用词精准,文章非常有感染力,入则闻其声,出则回其味。比如在《南宁乌龙行》中有一句“一波波的热浪,一阵阵的噪音袭来,我的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惊讶,无奈和无助……我明白了,已到人间,我熟悉透了的人间”。聊聊几句,便交织出作者此时的精神状态和渴望身处象蓝天一样干净的环境的心情。而且语言诙趣,读过之后,印象极深。还有《走在拉萨》开头有“伸手可以抚摸到山峰,呼吸可以吞吐白云,抬头就是云蒸霞蔚的天堂,俯首只见壮观湛蓝的圣湖……”他有诗人所具备的空间想象力,读了这样的文字,还有谁不向往那个远在天边的天堂一一一拉萨呢?还有一句“门环,早被人们摸出了灵性,不停地撞击着历史,撞开遥远的记忆”。这里有一个词“撞”用得妙极了,这样的描写,这样别具一格的精准表达,怎么能不让人忘情地在文中留恋忘返呢?这些富含磁性的文字会把读者带进一个又一个神笔精工画面。似乎跟着作者一起在拉萨街头,伸手去摸那个代表着藏区古老文化的门环。这种写法似乎是卢小夫的独创,很难模仿得来的。在他的散文《汨江行》,《从黄河边上捡回一块石头》等等诸多的文章中都可以看见。

读他的文章,看似平常的文字里,却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文学的那一份赤诚情怀,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从读卢小夫的第一篇散文开始,我就像着了魔似的喜欢上他的文章,每篇必读。他的散文无论抒情的,记事的,还是游记都那么精彩绝伦,从文中可以看到他的历史,地理等各类知识是多么丰富,用“博学”这个词来形容是一点不为过的。

卢小夫不但散文写得好,诗和小说都是出类拔萃的,新诗与古诗词样样都精!我都怀疑他那个不大的脑壳里是否容纳了一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不然他的文章怎么会是取之不尽的文墨宝库,我想象不出一个人一生要读多少书才能集才华于一身,要经历多少事才能写出那么多思想内涵高深,写作技巧绝妙,叫人读罢拍案叫好的佳作!他的文章最难得的也是文中富含的思想性,他在《有请春天》中这样写道:“林子里,只留一种鸟儿的歌声,这个林子迟早会寂寞,只许一线阳光照进,这个林子迟早会消失。”是啊,世界这么大,林子这么深,怎么可以只允许一种鸟的声音呢?因为文中有了思想,所以他的文字是活的,是一个个灵魂闪光的载体,特别是他的游记。

我经常会读到别人写的游记,多平铺直叙,似乎看一本流水账,看完了脑子里也是一片混乱,碰上陈词滥调之类的,多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但是读卢小夫的游记却不一样,象游一处从未涉足的景区,看了上一个,就想看下一个。就像他在《别了,土楼》开头写的那样“进去了,就不想离开!”而我更深的体会是,每读完一篇,总觉得有什么地方忽略了,还得再读一遍!就像从一个风景区出来,没有涉足的地方总想回去看上一眼,因此,他的文章我要看上好几遍方可尽兴。

自从读了卢小夫的第一篇散文之后,他的文章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多在网上每篇都要读上几遍,但是当我收到他寄来的新书《待到梨花落》时,还是打开书就一头扎了进去,浓浓的墨香味从书中散发出来,摸着实实在在文字,一篇文章至少再连读两遍,文中每个段落乃至每个词都让人心潮澎湃,读到精彩的地方,就拿起笔把词,句,段勾出来,我觉得这种阅读的感觉和效果,是在手机上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他的文字出自他的内心,那里是一个春光烂漫,风景宜人的感情世界,空气温暖而祥和,有鲜艳的花,有油绿的草,有欢乐的鸟语,有清清的小溪,有细细的雨丝,也有迎面扑过来的朵朵浪花!

我眼中的卢小夫|土窍凤

打开《待到梨花落》,从叶落纷纷中捡拾人间美好的爱情片段。我最惊奇的是在《踏雪思梅》中有一句“那时,我问过你:冷吗?你说,不冷。”这分明是我前两年写在诗里的一句话,而且,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怎么会在这里出现呢?是碰巧了吗?还是心有灵犀,我能想到的句子,他也能想到?我不得而知,只能尽力展开想象去胡乱猜!接着试图画出那几瓣落在青草之上,一身冰清玉洁,争春而不争宠的梨花来。翻一页,又情不自禁地在初冬的银杏树下悲秋,听着一片片落叶凋零的声音长吁短叹,展开一叶茶的芬芳,研读有请春天,“大地的冻与暖,封与开,未与来,它都在那里,一寸未动。风还是那风,雨还是那雨!”是啊!“你恨也罢,爱也罢,冬已矣,春正好”。春正好,也免不了倒春寒的,正如下一页茶楼里嘤嘤咽咽被贪得无厌的人泡尽最后一滴甘露的《茶之泪》!与那《四月的飞花》,《初冬的雨》一样有着鲜明的主题。而那些如草原上青草一样多的梦,洒向人间,在《青棵》里发芽,在《落樱》里缤纷……而我,在这个久雨初晴的午后,正一页一页翻阅着这一本从千里之外的南方寄到我北方的散文集,和每一个文字打个招呼,和每一个段落寒暄寒喧,和每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握握手,感受这些象诗一样的文章独特的韵味。

《待到梨花落》除了精妙绝伦的抒情散文,山水游记,身边琐事,情系家乡之外,还有最后的父母篇也非常感人,尤其《父亲的眼泪》和《煤油灯下的妈妈》这两篇文章,不能用简单的佳作二字形容。看这两篇文章时,我不由自主流下了眼泪,那些文字揪得我的心一阵阵发疼,那些揪心的文字都是作者对父母的拳拳之心!这些文字,让我不由得想到一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在!所以我们要趁父母还健在,要多陪陪他们,要尽力替他们去完成他们想要达成的心愿!

卢小夫的文章,激起了我冷落多年的写作欲,这也是我认识卢小夫最大的收获。有他的文章引导,我虽然很忙,但一有空就自觉地开笔写!写好了就让他帮忙看一下,把把关,我知道他作为一社之长,一定很忙,但每次他还是很准确地说出我文中的缺陷,并且很认真的教我如何把控尺度,如何精剪细裁,做到主次分明。

我已经弃文多年,笔头生锈。在他的启发和引导下,写的东西总算找回了当年的自信,起码有了示人以目的勇气。

在南国文学社,卢小夫,他是我的领导,也是我的朋友,更是我文学路上的导师。他的智慧超群,性格豁达,善良,率直,真诚,社会阅历丰富,博学多才……身上很多的闪光点让我钦佩之至。

当然,作为一个人,缺点是不可避免的。他最突出的缺点就是和我一样的没心眼,一样的率真,一样的直!大概因为性格有几分相似吧,我和卢小夫也会经常吵架,我总觉得我们应该是上辈子没有吵够架的兄妹,这辈子接着来吵了;但他一直让着我,迁就我的坏脾气,纠正我的错误,让我在自己热爱的文学天地健康成长!

我很爱这个卢小夫,相爱我的每一个朋友,更爱他写的那些华光耀眼的文章。

我眼中的卢小夫|土窍凤

作 者 简 介

土窍凤,新疆奎屯市人,热爱文学,作品以诗歌,散文为主,多见于《今日头条》《南国红豆诗刊》《西散南国文学》和《温馨微语》等各大网络平台。在全国第二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中,诗歌《 麦收》荣获三等奖。南国文学社新疆伊犁州分社社长,《南国文学红豆诗刊编委》南国文学推广宣传部副主任。

 

我要评论

视觉焦点

意见建议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