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

《犁》

2018-03-16  卢小夫  关注:468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

(315消费文化网  文艺频道)又到了清明,到了犁田播种的季节。有些日常农具,在早十多年前,正是大显身手的时候。然而,一不留神之间,却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野。如今偶尔看到,特别亲切,常常让人油然而生,怀旧之感,就比如说,犁。

一天,见一个老农正在把犁打烂,犁上的木质材料也没地方烧了,只留下锈迹斑斑的铁,等着收废品的叫买声。
老农敲一会,又停了下来,抚摸着犁耙。想当年,这可是大半辈子形影不离的伴啊。看那木头还漆着桐油,可见当年是多么的爱惜。如今闲置在那,丢在居民点的墙边有些时日了。差点被搞环卫的拿走,不如敲烂还卖几个钱哩。看着这一幕,我心里震颤了一下,似乎老农是在抽毁着我的骨胳。
犁,一个大弯弓形,两头伸长。上头平伸,朝着人的怀里,下头离地一尺高,朝着前方。脚底下是一块尖尖的三角形铁,倾斜着像一只蝙蝠,又像一片斜插蓝天的飞机羽翼。把犁扶起,就是一个农民的缩影。从怀中握着希望,赤裸的脚板紧扎着土地,艰难地平伸着长长的脖子,看着前方,向老天要生活,向土地要生活,向着人间苦海无边的日夜,不卑不亢。
犁,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传家宝了,也是华夏农耕文化的缩影。从商朝开始,就与我们的先人的生活,息息相连。到了春秋时代,用牛耕田,渐渐成了主要的耕作方式。一直到上个世纪,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变化。所以说,看到犁,就如同看到自己的祖祖辈辈,看到几千年来,华夏炎黄先祖农耕文化的足迹。牛拉着犁,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前迈行。人扶着犁跟在后面,指挥着牛一圈一圈。牛满身的泥,人满身的泥,牛气喘吁吁,人气喘吁吁,都同命相怜,同走在一个烈日下,脸朝黄土背朝天。"一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睛”。

这情境太熟息了,熟息到渗透了我的血液。有的人很鄙夷我怀旧一一犁,说这是什么时代了。可无论是谁,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钻进了,水泥森林里生活,但上溯三代或者再上溯三代,就可以找到自己先人耕田的身影,在家谱里嗅到这汗渍渍的,泥巴巴的犁。因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农耕民族呀。
犁,犁的是荒芜,耕的是土地。当我把想象穿越到时空,想象着史前洪荒的原始社会,到处是迈山遍野的原始草地,森林.....一直到了春秋战国,有了铁犁,后至汉代发展成耕犁,再至隋唐成型为曲辕犁沿用至今。脚下的土地,经一代一代的前人开恳,整理,才有了一块块肥得流油的土,再用田埂圈起,圈成一个汉字"田"来。先人就是用这犁,在田里一犁一犁,一尺一尺翻来覆去,年复年,日复日,用汗水浸泡了脚下每一寸土地,使之松软,使之扩大而成沃土千里,才有随沃土而居的华夏民族。
你看,犁的作用多大,犁与华夏几千年文明息息相关。牛耕文化,贯穿了整个华夏民族的发展史和文明史。
每年清明,都有络绎不绝的海内外华人,祭拜炎陵黄陵,就是怀着追本溯源,缅怀前人。为了追寻先人的足迹,我们总是从浩瀚的史书,家谱,碑文中去寻找蛛丝马迹。然而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物件,镌刻了先人的智慧,勤劳,艰辛。像一本史书承载了多少历史,像一面铜镜映照多少古今面孔,像一座祖先古塚,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一直静静地伴着,我们祖祖辈辈的生活。
如今,时代变化了,还没来得及思索,就把犁淘汰出了历史的舞台。因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扩大,长年累月的开发征收,耕种的面积越来越小,有的区域甚至完全消失了耕地。工业化势不可挡,逐步取代小农经济,农村的大部分主要劳动力,已走进了城镇,走进了厂矿企业。那些零星散落的土地,有的已经荒草萋萋了,有的开始流转起来,承包到了部分专业作田大户的手里,形成规模化耕作。全面的机械行将取代,单一的人牛耕作方式。人们也从散居的农家小院,一下全挤进了一栋栋居民点。没了土地,犁,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失去了与农民的联系,农民也终因不再扶犁稼穑,丧失了一个农民的定义,变成了一个特殊名称一一"农民工"。如今居民点连放杂物的矮房都没了,犁渐行渐远了时代,渐行渐远了人们的视线,甚至连安身立命的地方都找不到。没了自身的价值,曾经相依为命了半辈子的老农,也只得把犁遗弃。
犁,是一个多么沉重的历史符号啊,随便去摸一下,就能摸到祖辈的汗水,摸到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与历史。

犁啊,发明它的是农民,与它相依为命的是农民,爱它如宝的是农民,最终弃它毁它的,还是农民。

作者:卢小夫,湖南平江人,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315消费文化网文化频道副编。作品以散文,诗,小说散见网络平台与纸媒。

 

 

我要评论

爆料平台

扫码关注315消费文化网
新闻热线:13401086968
邮箱:kjxxb2008@126.com
欢迎网友投稿爆料

视觉焦点

意见建议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