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刘运德 | 遥望“红旗渠”的遐想

2023-10-22  关注: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

遥望“红旗渠”的遐想

作者 / 刘运德

参加郦道元文学院高研班的学员们参观“红旗渠”时留影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们郦道元文学院的部分学员,刚刚度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74周年的长假,便风尘仆仆从全国各地来到安阳,参加首届郦道元文学院高级研修班,考察世界第八大人类建设奇迹工程——“红旗渠”,研究、探讨我国人民与水共融的经历和希冀,让水利更好地为华夏神州服务。抓住了郦道元文学院以水为重点研探的本质,实在是利党、利国、利民之举,值得欣慰和赞赏。

我因腿脚有疾,不易爬山攀高,未能前往参加。但远在家乡的我始终关注着高研班的现场,通过文学社网络平台和学友微信上的照片、视频了解实况,举首戴目地遥望着“红旗渠”,思想的翅膀随着大家参观的足迹一起飞翔。

2018年4月,作者(后排右2)等8位同学夫妇参观“红旗渠”,在青年洞前留影


记得2018年4月,我曾组织8位从外地返回家乡参加纪念“老三届”离校50周年同学联谊会的夫妇,前往“红旗渠”参观。耳闻目睹了林县人民从1960年开始,启动开劈太行山引漳水入林工程,经过10余年的顽强拼搏,硬是靠钢钎、铁锤和肩扛、担挑,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建起了总长2488公里的“红旗渠”,形成了“引、蓄、提、灌、排、电、景”成龙配套的大型水利体系,解决了56.7万人口和37万头家畜吃水困难,灌溉了54万亩耕地。被誉为屹立于太行山区的“人间天河”,惊天地、泣鬼神的“水上长城”,锻造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深受教育和鼓舞。同学诗人李北(照片后排左2)当即赋诗:“一条蓝带太行牵,引出飞泉洞口烟。千里潺湲声不断,天河直落万人肩。”诠释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参观考察


同时,我想起去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红旗渠”参观考察,指出“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并强调“红旗渠就是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由此,我脑海中显现了我国历史上凝练的“治水如治国,治国必治水”的警言。深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红旗渠精神”的讲话,正是我国五千年来治水和强国经验的科学总结,为全国人民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进程。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地域辽阔,气候复杂。五千年来,受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太平洋气候影响,一直是高山与低地同在,洪水与干旱并存。虽然历代王朝都把水利作为国之大事,曾有鲧禹两代氏族首领历经10余年艰辛治水的记载和郦道元踏遍千山万水考察著述《水经注》的成果,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和落后,最终都以人民的巨大损失和牺牲为沉重代价。只有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才把治水与人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根本上改变了水的面貌,使水利发挥最大的效益,更好地为人民造福。

回想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就作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科学论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成为我国第一条全面治理的大河,全国人民真正发起了向水利进攻的战斗。在那个年代,可能你目睹过中原大地千军万马水利工程的挑灯夜战,也许你参加过山区人民开山劈岭的战天斗地。在那种场合,人民捏紧一个拳头,正在进行着一场改变山河的壮丽事业。短短20余年,全国建成大型水库302座,中型水库2110座,小型水库82000多座,总库容4200亿立方,极大地缓解了劳动人民的水患、旱魔之苦。

1958年,安徽人民千军万马治理淮河的场面


仅我们安徽省的淮河流域,在人民的巨手描绘下,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等五大水库屹立大别山区,红岩嘴、横排头等总干渠绵延1000多华里,将军山、红军山、河套汀等渡槽凌空飞架大小山头;水电站、抽水站、节制闸等辅助工程星罗密布,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旱、涝、洪、浸综合治理,蓄、引、提、排兼顾的水利体系。从此,淮河两岸人民牵引着66亿立方米的清泉,流向20多个个县市区的近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灌溉5千多万亩农田,并将2万千瓦的电流输向山区、丘陵、平原。

林县人民以自己力量建设的“红旗渠”,正是这些年代全国水利建设的靓丽风景线,也是我国人民开山引水的先进代表。更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在多年的抗洪抢险中,更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98年,解放军在长江九江段抢险救灾实况

使人难忘的是1998年夏季,南从长江、北至嫩江、松花江流域的29个省、市、区普遍发生本世纪最大洪水,水势猛烈,持续时间长。全国军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与水魔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参加抗洪抢险的干部、群众、部队官兵达830多万人,中央政治局7位主要领导人全部亲临一线,取得了难以想象的全面胜利。凝聚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与“红旗渠精神”一样,激励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值得赞颂的是前几年,淮河流域接连发生了多次较大的洪水灾害,我省淮河两岸人民在党和国家的关怀照顾下,主动承受了泄洪的巨大经济损失和精神压力,确保了上、中、下游大城市的安全。最突出的是王家坝洪区,几乎每次洪水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形成了“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科学治水”的“王家坝精神,”与“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和“延安精神”同在,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全国人民团结友爱、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优良传统在新时期的生动体现。

面对此境此情,我不禁深思:在社会、科技飞速发展进步的今天,哺育我们的母亲——水为何频频任性、发怒?经过追根求源,终于明白,其中重要的因素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改变了生态环境,致使“母亲河”无奈呻吟、流泪,遭到了水灾的报复、惩罚。好在党和国家抽丝剥茧,亡羊补牢,刮骨断臂,坚决整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划定生态红线,推动绿色发展,千方百计地采取断然措施,开始了新一轮的水利治理、环境保护等建设高潮。

宏伟的长江三峡大坝雄姿


2012年7月,历时20年建设、标志着我国10项指标世界第一的“长江三峡大坝”宏伟工程全面竣工。可以储蓄393亿立方米库水,预防千年一遇的洪水灾害,并向江苏、上海、广东等10省市输送2240万千瓦的电量,荣获世界纪录协会授予的“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世界纪录”。

可喜的是今年初,传来我国“藏水入疆”规划获水利部命名“红旗河”的讯悉。计划耗资4万亿人民币,全长6100公里,高差达1200米,每年可向新疆调水600亿立方米,发电750亿度,增加耕地面积5亿亩,形成20万平方公里的绿洲。建成以后,这将又是一条震惊世界的“人间天河”,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超级惠民工程。

驰思遐想,我无限感慨,无比自豪。深深感到,这样的宏伟巨制,只有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完成!这样的人间奇迹,也只有在我们当今这个时代才能实现!

愿我们郦道元文学院的学员们通过这次高研班深造和安阳世界文化遗产、“红旗渠”的考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创作水平,为我们伟大祖国的水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新成就奋力赞颂、高歌!

作 者 简 介

刘运德,笔名“文武”,安徽省界首市公安局退休干部,中国散文学会、安徽省作协会员,中国当代实力派优秀作家,《中国现代文化》杂志、“郦道元山水文学院”签约作家,南国文学社副主编,《青年文学家》南国文学会作家理事,《文笔精华》研究会特邀会员。先后有500余篇诗、文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网站平台发表,其中80余篇奖励。出版《剑与盾》《警魂》《忠诚》三部选集。

 

文章排行

周排行月排行

爆料平台

扫码关注315消费文化网
新闻热线:13401086968
邮箱:kjxxb2008@126.com
欢迎网友投稿爆料

视觉焦点

意见建议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