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中国现代文化》杂志社编委 潘明尧|家在古浪

2023-09-11  关注: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

作者简介:潘明尧,网名牧羊人,甘肃古浪人。喜欢诗歌,辽宁散文学会会员,古浪作协会员,作品曾经发表在《辽北文学》《谷雨文学家园》《阳关文学号》《甘肃文学诗刊》《荒原诗刊》《现代诗歌诗刊》《国学精粹传媒》《黄河圈子》《凌南文学》《西凉诗刊》《唯诗緣》《东方诗歌文化传媒》《中诗报》《大靖明月》《天安门文学》等报刊及网络平台。

作品赏析

家在古浪

文/潘明尧


找点空闲 找点时间 领着孩子 常回家看看

带上笑容 带上祝愿 陪同爱人 常回家看看……

每当听到《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就想起甘肃老家,想起父母和孩子,满心酸楚和泪水,不知向谁诉说。

我家乡在裴家营镇南部山脚下,村子叫塘坊村。村子里一百多户人家,大约四五百口人,基本靠天吃饭,家家户户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包产到户后,父母是家里主要劳动力。为了一年有个好收入,冬天父亲就把村子南边河坝边上的自留地铺上厚厚一层河沙,等第二年开春种上一地西瓜,这样比种小麦的产量好一些。母亲在农闲时带领大妹妹二妹妹还有村子里的几个妹子,到郭家窑、营盘水、黑山等地去拾发菜,来增加点家里的经济收入。父母生有四个孩子,一男三女,就是我和三个妹妹,当时家里不是那么富裕,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父亲让我和小妹妹读书,希望我们好好读书以后能走出这个小山村,大妹二妹在家帮忙做家务。

1990年前后,景电二期引黄入川工程修到大靖川,高考落榜的我跟父亲耕田种地,生活有点小富裕,经济条件比起八十年强百倍。作为农民的我只能结婚生子,婚后生有两个孩子一女一儿。始终不甘心当农民的我,最后还是背叛了父母,领着妻子,搭乘西行的列车,西出阳关,来到新疆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经过报名、面试,应聘在新疆民航管理局候管公司,签订了长达十年的合同,主要负责T1、T2、T3候机楼的空调、水暖工作。妻子不识字,只能跟民航物业公司签订合同负责办公楼的区域卫生。从此实现我的蓝天梦想,父母和孩子却成为村子里第一户人家的留守老人和儿童。、

父亲带着孩子走一里半路到村上的小卖部才能接个电话,父亲在电话那头给我讲些家里和村子上的事。那个时候,女儿六岁上一年级,儿子五岁上学前班,每次让他俩接电话真有点犯愁,姊妹俩总是在电话那头哭个不停,听到儿女的哭声心里难受至极,酸酸的。当时所在公司只有五个部门,公司上下职员不到三百人,请假回家看望父母和孩子是很难的事,所以五年内我没回过一次家。我和妻子简直快要疯了,妻子想孩子时候想极了,最初是背着我哭鼻子,到后来当着我的面大哭。为了缓解妻子的心情,每逢休息的时候,我就带妻子去机场附近的九运司转转,听听那里自发组织唱秦腔的,再看看健身跳舞的。2007年,八十岁的姑父病重,父亲打电话让我回家一趟,给领导好说歹说才请假回家一趟,回到家两个孩对我这个做父亲有点陌生。妻子去年春节才回家一次,十八年回了一次家真的不容易啊!

2012年那年秋天,儿子发烧咳嗽,在当地中医院住院半个月。儿子刚出院不久,父亲骑摩托车去镇上,回来的路上被同村在湖北当兵的探家的小王骑摩托车撞到在地,头部和肩部着地,成轻微脑震荡,肩部骨折,在县中医院住院接近二十天。父亲是好强的人,始终没有打电话给我说。父亲出院不久,母亲因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住进县医院,十多天没有手术治疗。当时在卫校上学的女儿正好在县中医院实习,一边实习,一边照顾住院的奶奶。有一天早晨上班正在开会,女儿打来电话说了母亲病情,随后找领导请假火速回家,带母亲去武威市肿瘤医院做了手术,术后住院三个月时间,武威上班的三位女同学前来医院看望母亲和我,时至今日非常感谢我的同学和亲友们。

2016年九月底,我和儿子在乌拉泊练习科目二时,叔父打来电话说父亲在中医院住院,得的是冠心病,心率低、血压也低,心率低于41次/分,主治医生怕父亲随时休克,就下达出院命令。我急忙从乌拉泊打车回单位找领导请假,又急急忙忙赶到火车站,买票上车回家后。和小叔父带父亲去武威市医院确诊后做手术,父亲七十多岁的人,听到要做手术,说啥都不让给做手术。幸好两位叔父和表哥每天都来陪他,做了耐心的劝说,父亲才同意做手术。父亲住院期间,两位叔父、表哥还有很多亲友陪护,我在武威的同学都来医院看望父亲。

至亲至爱,至爱至亲!

父母老了,我越加想家,自从父亲手术后感觉到这个家需要我来打理,需要我来撑砣。一年的个四季漂泊在外的游子何时才是尽头呢?

作者的话:

拜读过定西女子李军芳的《远嫁的孤独》,以及六盘山人田静玮写的《那一树花开》,也看了古浪作家的一篇篇作品,禁不住思念起我的至亲。为了生活,我漂泊在外,心底藏着太多的爱与牵挂,亏欠父母孩子太多。不是我不孝和没有责任心,实在是迫于无奈,我也想为家撑起一片天,只能在心里默默说声对不起。爹妈,辛苦了,儿子想你们!


站在腾格里大漠的沙梁上

文/牧羊人

那年站在腾格里大漠的沙梁上环顾四周

望不到头的沙梁

波澜起伏

那时突发奇想

如果能把民调工程以南的沙漠开发成一片绿洲该多好

时间匆匆

斗转星移

转眼十多年过去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

敢把沙漠变绿洲

时代楷模树新风

如今再站到那个沙梁上

昔日荒漠早已脱变成绿洲

移民搬迁规划整齐的村庄

呈现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曾今的梦想不是梦

而是父老乡亲敢把过去变个样

沙漠不在是那个沙漠

是一片又一片的绿荫

是一个又一个的村庄

 

文章排行

周排行月排行

爆料平台

扫码关注315消费文化网
新闻热线:13401086968
邮箱:kjxxb2008@126.com
欢迎网友投稿爆料

视觉焦点

意见建议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