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村庙:乡愁意象——王兴舟散文选读

2021-05-15  关注: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

《村庙》是王兴舟先生的美文之一。

这篇文章读来饶有兴味,单从写法上看,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奇之处,无非是写了自己的童年往事,说一说村庙的兴衰;但展卷阅读,感觉文字很亲近,如同从乡野刮来的一阵风,泛着泥土味儿,夹杂着草香,还隐约传来一浪高过一浪的乡间俚语,听不清他们在说些什么,但就是觉得热闹,就是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味儿。

村庙,是作者五年小学读书的地方,但它的意义,在作者的心中又绝不仅仅如此。

村庙有过辉煌的历史,青石台阶,方砖墁地,雕梁画栋,巍巍然,森森然,在明清时期曾经是方圆几十里的古刹圣地。村庙也有过衰败的昨天,文革期间,乱草丛生,杂物堆砌,荒凉冷清,只留下残破的石碑兀然矗立。而今,它又被乡里人整饬一新,在庙堂上供奉了比原来多得多的披红挂彩的各路神灵。其亡也忽焉,其兴也勃焉,如同世道轮回一般,可又透着那么点荒诞,洋溢着世俗的满足与欢喜。

这还是过去的那个村庙么?——似曾相识,又有些陌生。唉,回不去了!村庙也罢,故乡也罢。这里还存有儿时的光影么?——恍惚间,一会儿心生欢喜,一会儿又怅然若失。唉,回不去了!无论是童年,还是人生。

有时候,乡愁,就是嵌在肉里的一根刺,拔不出。稍一碰,就会痛。


当白发慢慢爬上了鬓角,当心灵经受过风霜的侵袭,人到中年,“出走半生,归来依旧是少年”的希冀,犹如昨夜星辰一般,若隐若现。那些个“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青涩,那些个“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豪侠,渐渐幻化为蓦然回首处的阑珊灯火。人生的经历愈丰盈,乡愁的潮水愈漫延。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乡愁很重很多:重重山,载不动;悠悠水,流不尽。很缠绵很细碎:大雁鸣、鹧鸪啼、玉笛吹,声声欲碎;明月悬、白露染、戍鼓寒,无一不悲。有时候,乡愁就是嵌在肉里的一根刺,拔不出。稍一碰,就会痛。

但乡愁的意义绝不仅止于此,它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离别之苦,孤独之叹,挫折之伤,窘迫之惑,甚至茫然,甚至惆怅,都会触发甚至逼迫人们去咀嚼去回味。一个人的内心蕴蓄了足够多的故事,才有可能促使他产生足够深的思考。因为生命在流浪的过程中,才会变得更加敏锐,才会变得更加厚实。或许,这才是兴舟先生对村庙念念不忘的原因吧?

之所以反复读兴舟先生的这篇文章,说白了,是源于它的真,无论是在文字上,还是在情感上。

没有说教,不弄玄虚,没有矫饰,也不回避,只是自自然然地娓娓道来,心平,气又和。就像“村庙”,历史的烟云聚拢来,又散去,至于村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村,庙还是不是原来的那座庙,这些形态已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那里有自己生长的根,那里是自己生长过的土地。

泥土丰厚了,还愁开不出花来吗?

2021年5月5日

 

我要评论

爆料平台

扫码关注315消费文化网
新闻热线:13401086968
邮箱:kjxxb2008@126.com
欢迎网友投稿爆料

视觉焦点

意见建议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