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教子从此有良方 心田还需共耕耘

2021-02-23  关注:1236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

教子从此有良方  心田还需共耕耘——读《心田留与子孙耕》之一


江苏无锡 严琪坤


孩子们的暑假来临之际,我又一次收到了博友水韵风痕先生寄来的他最新版的传世家训《心田留与子孙耕》(以下简称《心田》)试印本。

自接到书的那天起,我就在最短时间里认真拜读了一遍。在此后的日子里,因为腰椎病痛卧床疗病休息,《心田》一书就成了陪伴我疗养的朋友,一篇篇、一遍遍细细品味研读。每每走进书中,总为先生字里行间流淌的至深大爱所感动、为先生无私奉献的伟大品格和人格魅力所感动。人们常说,读古圣贤书等于穿过时空与先哲圣贤交流。今日有幸获得水韵先生大作,无异于当面聆听这位千里之外的当代贤哲大师的精彩演讲,让我这个水韵先生的同龄人也为之折服!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乃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美德。舔犊护犊之情在华夏大地上更是演绎得淋漓尽致。

古往今来,不管是富户豪门还是布衣平民、乃至一贫如洗在生存线上挣扎的赤贫丐民,都把爱护孩子、为自己的后代创造美好生活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也上演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5.12汶川大地震中,面对顷刻之间来临的灾难,许多家庭、许多父母亲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抢救保护自己的孩子。在废墟挖掘的现场发现:有的人在房屋倒塌前抢先把孩子置于身下,用自己的躯干承载瞬间坍塌的房梁、水泥和瓦砾;有的人把短暂的逃生时间和可供维持生命的食品、水源留给自己的后代;一位身受重伤的母亲在撒手人寰之前用手机还为护在身下的孩儿留下最后的嘱托……那一幕幕亲情故事的情节无不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但是,与这些亲情故事同时存在的是,当今社会在如何教育子女培养后代方面却发生了巨大的偏差:许多人把为子孙后代提供最优厚的生活当作了人生唯一目标,忽视了对孩子精神、人格、道德的培养教育。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一掷千金、挥霍无度的“富二代”,骄奢淫佚、称霸一方、“我爸是李刚”式的“官二代”,甚至如漠视人命、凶狠残暴的药家鑫、马加爵一类的冷血动物。

究其原因,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缺乏精神道德追求、缺乏教子育人的精神食粮是一大因素。流传千年的《弟子规》、《三字经》、《二十四孝图》以及《朱子家训》等道德教材被一些人斥为“封建糟粕”,对新时代道德楷模的宣传又被铺天盖地的广告所淹没,许多有良知的老人欲从事“关爱下一代”事业却又苦无教材。

所幸诸多志士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担当起了为子孙后代的教育作奉献的社会责任。水韵风痕先生以自己一生曲折经历累积起来的丰富阅历和渊博学识所著《心田留与子孙耕》,无疑是为后人留下的一部弥足珍贵的现代版的传世家训。

说这部家训是现代版的,从书中的言语即可体味出来:三十六篇文章,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却句句紧贴时代脉搏、处处流露出浓郁的现代气息和鲜活的思维特质,针对现实生活中所能碰见的各类问题,从自己奋斗历程中的亲历谈起,为年轻人娓娓道出处事处世方式、指明人生目标方向。言辞中既无迂腐气味、也无媚俗之态,虽说是对自己的小孙儿说的话,对所有能读到这本书的年轻人来说,何尝不是聆听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的亲切教诲。

水韵先生一生博学,积淀了深厚的学问与文学造诣,但仍是虚怀若谷,时时展现出一种谦卑敦厚的气质。从《心田》第一稿付印开始,他就开始广泛的虚心地征求所有阅读者的意见建议,哪怕给这部书提出一个字的建议他也会以极大的诚意接受并表示出最虔诚的谢意。迄今不足二年时间里,先生已经三易其稿,对书中文字、思想观点不断推敲淬炼。目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呕心沥血之作,已几近完美、堪作传世宝典了。但水韵先生还在继续修订完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堪为典范。子规啼血成经典,教子从此有良方。这部书的诞生值得所有有幸阅读的人为之庆幸。

与孙儿们一起读这本书,我又想起了许多读过这部书的网友们的感叹,他们或感慨自己与此书“相见恨晚”、或感叹像小阔阔那样大的孩儿们与宝典相聚还早。

以我这二年与孙儿们相处和“同学”(一同学习这本书)的经历:自己作为“六O后”得到此书并不迟,正好拓宽了与孙儿们沟通的领域和丰富了教育孩子的题材;而对于初涉人世的黄口儿童来说,早一点接触这部宝典无异于抢先一步在心田里埋下了优质的种子,对他的一生定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江南吴地有二句俗话,叫做“自小看看,到老一半”和“三岁看到老”,意思就是小孩子从小就要重视教育,打好人生基础。确实,三岁黄口小儿还看不懂这部宝书,还无力“耕耘”这方“心田”,但父母亲人正好能从这部书中选取良种植入孩子的心灵中,与孩子一起耕耘这方心田,为孩子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更多的人能获得这部宝典,也期待更多的中国青少年能与小阔阔一起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我要评论

视觉焦点

意见建议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