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著名作家房国东《心田留与子孙耕》系列报道之一

2021-01-22  关注:3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
著名作家房国东当代传世家训《心田留与子孙耕》系列报道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我们深刻认识新时代文化建设新使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明确了前进方向。

作家房国东的随笔集《心田留与子孙耕》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一位老人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给孙子检点自己的人生,讲自己的故事。作者以“家书”“家训”的方式与晚辈进行心灵对话,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立”“自强”“爱国”等要素,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勉励后人以“勤奋”为根本,以“成才”为目标,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全书语言朴实真挚,笔触殷切动人,是一部砥砺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读物。

著名作家房国东《心田留与子孙耕》系列报道之一

当代版传世家训《心田留与子孙耕》出版前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7年5月7日,以“弘扬家庭文化,传承民族血脉”为主题,房国东家训集《心田留与子孙耕》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研讨会有忽培元、董保存、许春山、李金明、赵刚、王大龙,赵秀华、杨东彪、张富英、胡澄、楚水、恩泽、赵智、马宏光、胡松夏、林膑等30余位教育家、作家、诗人与会。同时,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化报、作家报、中国现代文化报、作家网、大众传媒等多家媒体记者参加。会上,各位专家纷纷就《心田留与子孙耕》的艺术性、人民性、时代性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现把部分专家的意见,整理、编辑在这里。

[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教育分社社长许春山——

我们出版社当初选定《心田留与子孙耕》这个选题,是经过专家组慎重讨论决定的。

作为国家级文献类出版社,对出版作品的品质要求很高。一般是以出版理论类书籍为主。专家组研究认为,这部书有四个方面可以肯定。

一是其内容,积极响应了习主席关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家庭教育,关注青少年成长的号召,是体现“传统文化与生产生活深度融合”的,特别适宜走进千家万户的优秀家庭教育读本,极具普世教育意义。当然,也迎合了社会广大家长的需求,有广阔的发行前景。

二是认为这部书视角独特,与一般家庭教育书最大区别是字里行间充满浓浓的感情,爷爷跟孙子面对面谈话,现身说法,言由衷发,感人肺腑,表现了隔辈人之间的深沉大爱。特别是作者从人生成长历程可能要经历的方方面面进行设计,预设问题,一一进行解读,给出建议,几乎涉及到人生所有最重要的阶段,可谓是人生的百科全书。

三是这部书文字生动,通俗易懂,读来非常亲切,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读,特别接地气!

四是内容厚重,表现的思想深刻、精粹,对各种问题,条分缕析,引经据典,恰到好处,读来不但扩展了知识面,更让人不得不信服。

所以,在选题前,我们原定二十个工作日答复作者,结果我们第七天就把出版合同发给了作者。如今已经印了第二版。我们相信这部书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2] 北京石景山区作协主席、著名军史专家  李金明——

因为我觉得以“弘扬家庭文化,传承民族血脉”为主题的研讨会很有意义,特别是事先读了《心田留与子孙耕》这部书,心生许多感慨,所以,修改了一下工作日程,还是争取过来参加了这个研讨会。

目前,社会大众,包括我周边的人,很多人对社会媒体滥象,对过度娱乐类节目,感到很愤懑,很无奈。有些“戏说”类作品,胡编乱造,影响很不好。某种程度上的社会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贪污腐化,坑蒙拐骗,尽管不是社会主流意识,但危害却不小,民间多有怨声。当然,综合治理,净化舆论环境,扭转这种现象,是需要国家、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我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的作家在作什么?是不是尽到了一个作家的责任?

有一些作家,为了追求票房,追求个人利益,不惜牺牲正义,违背客观,去迎合低级趣味。有些作家,义无反顾,与这种现象抗争,坚持传播正能量。让我感动和敬佩的是,《心田留与子孙耕》的作者房国东同志,能勇敢地拿起笔,为捍卫道德高地,大声疾呼。据作者讲,他写家训最初始的目的就是怕自己的孙子被社会上那些“戏说”带坏了,想给孙子一个正确的引导。我想,仅仅就这一动机,就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抗争。而他当时,还不是作家。如今,这部书公开发行,将有千千万万的读者,会从中受益。作者承担起了作家应有的使命,“弘扬家庭文化,传承民族血脉”,完成了一个重大主题的创作,我觉得应该给他个掌声!他无愧于是一个优秀的作家!

[3] 北京石景山区作协副主席   胡松夏——

我是在一次和朋友聚会时,在北戴河偶然幸会了《心田留与子孙耕》的作者,有朋友的推荐,他主动把一本书赠给我,诚恳地希望我能给他提提指导意见。

当天晚上,在宾馆里,我想大致浏览一下这本书,却很快就被吸引,放不下了。我理性地认为,对指导下一代成长,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第二天,我问他,这么有意义的一本书,为什么不大力推广,让更多人看到啊?他说,您的肯定,我理解,也非常感谢。尽管我自己有自信,但是,我不能把朋友的溢美之词,当做结论。只有经过真正专家鉴定,经过更多读者肯定,我心里才踏实。

我被他的诚恳打动。我说你可以在北京开一次作品研讨会,让专家们提提意见。他很窘迫地摇摇头,他说我在北京没有这方面人脉,况且也没有钱张罗,不敢往这方面想。我说:你什么都不用管,我来联系办。于是,有了今天这个研讨会。我们曾经素不相识,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三个原因:

首先是被作者那种大爱的情怀打动。世上做爷爷的千千万,有谁写了这样一本家训?是祖辈对孙辈的负责,是一种特殊的爱!而这种爱,其实不是仅仅对他自己的孙子,而是代表了所有长辈对晚辈的责任,是践行习主席关于关注家庭,关心青少年成长号召的最具体的行动。

其次是我被这部书的品质打动。这个高品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真情!创作时,他把真情完全融入了每一个章节,是万千希望无限爱,殚精沥血馈后人,所以情透纸背,感人肺腑。二是真实。作者不是凭空讲大道理,而是紧紧结合自己六十多年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让人可信。三是真见解。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阅读了大量经典文献,常常许多古人的经典名句,信手拈来。但作者不是云人之所云,对每一个命题,都是在整合、借鉴别人观点的基础上,更系统地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即使涉及一些敏感话题,也不回避,而是坦诚地讲出自己的意见。难能可贵。

作者爱好写作多年,不仅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高尚的人文情操,更有成熟的辩证思维,是这些积淀决定了他能够写出这样的优秀作品。

至于我要帮作者张罗这场研讨会的第三个原因,是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年轻作家,不能仅仅关注自己的成长,也有责任为一个优秀作家,为一部优秀作品鼓与呼。

今天以国务院参事忽培元老前辈为首的几十位文学、艺术界的领导、专家、作家、诗人和媒体界的朋友莅临今天的研讨会,我很感动。我自己,也代表作者,再一次向大家表示感谢!

[4]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王大龙——

之前赵刚教授就向我介绍过这部作品,他还为这部作品写了序。我非常同意赵刚教授对这部书的评价——是一部极具教育价值的当代家训。从家庭教育角度,我认为《心田留与子孙耕》的确是家庭教育的好教材,适合所有家庭成员阅读。很多家庭教育类作品,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专题,或某一个角度来写的。而《心田留与子孙耕》作者创作的指向上,就是写给自己孙子的“私房话”,系列成章,内容几乎涵盖了一个人成长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情真意切,引经据典,现身说法,循循善诱,谁读了都会动容。

家庭教育的意义我不说了,但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的确存在一些不如意的地方。践行习主席关于传承好家风,注重家庭教育,关注青少年成长的号召,关键是怎么落实。我觉得,推进这项工作,需要个具体抓手。而《心田留与子孙耕》几乎包括了所有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丰富了家文化的一部力作。如果《心田留与子孙耕》能走进千家万户,对提升父母阶层家庭教育意识,明确家庭教育方向,改善家庭关系,都有积极意义。

[5] 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董保存——

我很高兴参加今天的研讨会。会前大概浏览了《心田留与子孙耕》的基本内容,对这部书我很认可。我觉得,怎么评价这部书的正面意义都不为过。

从文学表现形式看,说《心田留与子孙耕》是讲析道理的文章,它又不是论文;说是家书,它又不是书信;说它是纪实文学,却不是完整地表现一个人物或事件。而这恰恰成了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我感到,作者是综合地运用了各种文学表现形式,或析理,或描述,或讲故事,或引用经典名句,所有表述,都是信手拈来,紧紧围绕着要表达的主题,非常集中、鲜明地告诫孙子怎么处世做人。围绕一个人的成长历程,给出了尽可能的方方面面的建议。其情之深,感天动地;其文学手法之娴熟,令人感叹。这不是一般文学修养能做到的。

总之,这就是一个营养丰富的大拼盘,你不用求真他是西餐还是中餐,对身体有益就是好的。

[6]《作家报》总编辑  张富英——

我赞同保存副会长的意见,《心田留与子孙耕》的文学表现形式,是娴熟地运用了各种文学表现手段,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我肯定这部作品的文学性、独创性。

但我更看好作品的思想性。作者的立意非常清楚,就是谆谆告诫自己的孙子如何做个好人,如何把握好自己的人生。通篇传授的都是正能量。特别是如今社会上存在一些不好的风气,价值观取向有问题的时候,尤其需要这样的作品。从特定角度上说,普及这部书,对匡扶社会,整齐风俗有积极意义。

古往今来,家训、家书类作品不少,但是像《心田留与子孙耕》这样系统、全面,有着特定对象,主题集中,充满真情的作品,还鲜见。作品也因为独特的角度,只是写给自己的孙子,反而个性更鲜明,内容更真实,更具典型意义。所以,我觉得这部书有推荐、推广的价值。

[7]  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会 会长  楚水——

从通俗文学的角度看《心田留与子孙耕》这部书,我认为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听作者介绍,在正式出版前,作品曾经在民间流传有六年之多。正是因为得到许多读者喜欢,作者才寻求正式出版。

通俗文学,不一定都能成为名著,但是许多名著,最初却是通俗文学。许多通俗文学,得益于其艺术形式的通俗化演绎,而最根本的,作品的影响力往往决定于作品本身被大众的认可度。《心田留与子孙耕》作者,把自己六十多年对人生的感悟一一道来,会在众多同龄人心中产生共鸣,作者说出了许多人心中想却笔下无的东西,自然被认可度就高。我认为,《心田留与子孙耕》的根和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被大众认可。

我还要强调一句的是,作品语言通俗,许多深刻的道理,得到浅显的解释,无论年纪大小,一看就明白。这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正所谓“文章极处无奇巧”,“只把寻常语作诗”,这显示了作者一定的语言功力和对文学真谛的把握。

[8]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副会长  胡澄——

感谢松夏同志组织这么一场研讨会,得到这么一本宝贵的书。儿女教育问题,是非常大的问题。我捧读这本书,深有感触。您继承了中国传统诫子弟书这种慈若玉面、循循善诱又志存高远的境界。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在书中充满了这种东西。总书记讲话,我们搞文学的,不但要有高度,有深度,更要有温度。您的这部家书,也是对社会大家庭的一种温煦、温暖、温情。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成一种冰冷的商品交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孩子的“围猎”。再没有像老师这样有温度和深度的书来温煦我们社会的话,我们的孩子,将在权力资本的支配下,成为没有羞耻、没有底线、没有温度的人。我感谢房老师给我们大家,给我们社会,给我们家庭带来这么一本有温暖、有温情、有温度的书。烈士赵一曼在临终时的遗嘱,也是一种宝贵家书。我相信,把这种饱含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家书结合起来,普及开来,是我们抵御资本对心灵侵蚀的有力手段之一。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发扬革命优良传统,既是党中央的号召,也是推动现实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那么,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切入点是什么?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是什么?

我认为,从孩子抓起,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特别重要。好多名牌大学优秀毕业生,纷纷选择到国外发展,好像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为自己谋个好的未来。这反映了这些大学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还没有建立起来。想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仅仅听听讲座,看看展览,就可以完成的。培养孩子家国情怀,应该从孩子懂事时就抓起,甚至要贯穿孩子成长的全过程。那么,家庭能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就至关重要。问题是,用什么内容来教育孩子?用什么标准来教育孩子?

我说,《心田留与子孙耕》就是最好的教材,就是最具体的标准。我看了这部书,很激动。现在不是有许多家长迷茫,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吗?让他看看这本书!

作者介绍了,他就是为了孙子能有个健康的人格,将来有为国家效力的情怀,才与那些媒体滥象、过度娱乐的不良现象抗争,写了这部家训。这是一部“正剧”,传递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充满着正能量!它也是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切入点和具体抓手。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部作品。

[9] 大家传媒总编辑  恩泽——

我看了这部书,非常感动。作者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晚年把自己六十多年的人生感悟写下来,留给自己的孙子,这是一种大爱!一种情怀!一种责任!试想,人人都有老了的时候,人人都有对人生的感慨,常常是看明白了,想明白了,却老了。多少人,明白了,就明白了,老了就老了,有几个人写了这样一部家训呢?作者做了一件人人心中有,却人人笔下无的事情,这就不简单,值得尊敬,让人感动!

这部书的意义当然不是仅仅写给他的孙子的,选择这样一个角度,只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已。跟自己孙子面对面交流,这样会更亲切、更自然、更真实、更感人、更直接、更可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这种深深的、浓浓的大爱,力透纸背,这不是一般作品能达到的。

总之,我高度肯定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10] 中国文联《神州》杂志 副总编辑  马宏光——

因为要参加这样一个研讨会,才有幸事先读到这样一部作品。《心田留与子孙耕》从立意上来说,通篇是指导孩子如何成长,也是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这在当今社会,太重要了,也太需要了!如今在家庭教育方面,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如何做好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的确是个问题。孩子会长大,如果他的人格不健全,很快又会造成人格不健全的父母阶层。接着,会再出现一批熊孩子。那么,到底健全的人格包括哪些要素?需要经过怎样的心路,才能实现人格升华?我认为,《心田留与子孙耕》这部家训给出了很好的回答。作者循循善诱,引经据典,现身说法,几乎涵盖了孙子未来成长要涉及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做人的标准、智慧方面,做了尽可能系统的诠释,真是一册在手,可以随时指点迷津。

所以,我非常赞同忽老的评价,这是一本充满正能量有价值的书,是一本人生教科书。

[11]  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  杨东彪——

《心田留与子孙耕》的社会意义,我就不多说了,我认可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家训集,有传世之盼。一般阅读,可能关注的仅仅是她的教育功能,关注的是她的实用性。我是很欣赏作品的语言的。这里,从作品语言方面,谈一点个人意见。

我认为,该作品虽是以说教为主,却语言丰富多彩,表达酣畅淋漓,不刻板,不枯燥。

一是语言的逻辑性,有那种内在的辩证关系,句式链接,其间转折、递进、排比、对仗等,有句在必得,上下句非得这样承接不可的气势。把一个意思层层剖析,反过来调过去地进行阐述,逻辑严谨,论述周密,这是一种驾驭语言的深刻功力,也是作者逻辑思维力、思想深刻度的表现。

二是语言的通俗性。通篇就像爷爷跟孙子唠家常,亲切自然,质朴真实,没有故意为之的拗口,也没有刻意遣词的雕痕。许多人写随笔,往往追求辞藻的华丽,反而影响真情的表达。其实,文章极处无奇巧,贵在“简浅显”,能平中见奇,天然去雕饰,乃是语言表达的一种高境界。在房国东同志的这部作品里,得到充分体现。

三是作品中的语言酣畅自然,朗朗上口,许多地方的表述,有一种诗意的美。可以看出,有时作者也是有意渲染一下中国文字的丰富、绚烂、经典和华丽,利用排比,用了一些具有古典韵律之美的辞赋般的描写,于有意似无意之间,描情画境,铿锵有节,而又没有狗尾续貂之嫌。就像一桌清淡的萝卜白菜农家饭,突然冒出一盘“狮子头”,特别吊人口味。

该作品正像作者自己追求的那样,行文中力求文思若平原牧马,散而有束;笔势效高山泻瀑,畅而能达;语言求真水无香,俗而见真,读之余味无穷,令人拍案称妙。

所以,无论从作品主题的典型性,表现形式的新颖性,还是语言功夫的独到性, 我都认为,《心田留与子孙耕》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12] 作家网总编辑   赵智——

作为一个作家,可能会有很多作品问世,却鲜有有分量的作品传世。如果有人写出了传世之作,他就必定会成为一个有分量的作家。这个分量,最根本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一个是作品的人民性。

这部作品的艺术性,正像有的同志说的,他综合运用了各种文体的表现手法,通过对各种艺术形式的融会贯通,更鲜明、更集中地表达了作者要阐述的主题,成为了“这一个”。而艺术性的优劣,取决于它是否最恰当、最有力地表现了主题。说《心田留与子孙耕》是一部优秀作品,首先是肯定了作品的艺术性。

而在一定意义上说,艺术性是躯壳,人民性是灵魂。《心田留与子孙耕》最值得称道的,最具有生命力,最具人民性的地方,是写了一个关乎子孙万代,关乎千家万户,关乎民族未来的大主题。如何教育后代,怎么教育后代,教给后代什么,这是个亘古的话题,也是最现实、最迫切的课题。最终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的是为了孩子,更要依靠孩子。可是,我们目前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包括社会教育,都有不完善的地方,甚至一定程度,有危机感。而《心田留与子孙耕》作者恰恰通过对孙子的嘱托和劝诫,最系统、全面、深刻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认为,践行习主席关于注重优良家风传承,注重家庭教育,注重青少年成长成才教育的号召,需要有《心田留与子孙耕》这样的好作品作为抓手。

[13]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学版主编   杨鸥——

松夏同志好学、正直、坦诚、热情,文学创作成果颇丰,在部队时就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得过很高荣誉。在首都作家圈里,享有很高威望。 所以,他一约我,我就答应了。几天前,松夏把这本书送给我,让我先看看。

我原本以为这就是个一般性的研讨,就是想过来听一听。可是,当我真正打开这本书,看了几章之后,我有被震撼的感觉。一个有这样情怀的爷爷,用一种与生命赛跑的状态,十八天完成这么一部“家训”,的确感人!更让我刮目相看的是,作者当时还没有走进作家行列,仅仅是多年对文学有爱好,竟能写出这样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文采飞扬的作品,难能可贵!

我读了这本书,有了两个感慨。一是所谓责任心从哪来?读了这本书,我感到,爱是前提,没有对亲人、家庭、社会、国家的爱,就不会有责任心。二是优秀作品从哪来?一定是从生活中来。你是作家,如果离开社会,忽略大众的需求,写不出可以传世的好作品。你不是作家,却能从生活实际出发,也可以写出好作品,并且决定了一个真正作家的出现。

所以,这里我感谢松夏邀约,参加了一次有意义的研讨;感谢作者,创作出来这样的好作品!

[14]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李宏伟——

事先读到了《心田留与子孙耕》这部作品,无论从思想性、文学性、先进性,还是时代性、现实性、可读性上看,我都认为这是一部优秀作品。

由此我想到,两年前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还说:要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

我认为,房国东同志的家训集,满满的都是正能量,既饱含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充分演绎了新时代的价值观。恰恰响应了习主席的号召,符合了时代要求,迎合了社会的需要。当然,作品的表现形式,娴熟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也是可圈可点的。习主席说了,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

所以,我觉得,《心田留与子孙耕》就是一部这样的优秀作品!值得普及、推广。

[15] 新华社国内部副总编辑   胡清海——

前段时间松夏跟我说过,有一部爷爷专门写给孙子的家训集,对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甚至对所有注重自身品格修炼的人,都值得一读。我就很期待。

松夏把书送给我后,也是因为要参加这次研讨会,我认真读了这本书。我非常同意前面各位专家的意见,这是一部有文学品位、有时代感、有人民性、有普遍社会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作品的主旨是滋养孙子心灵,传授智慧。其实,一个社会的心灵也需要滋养。我们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包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为引导大众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包括思想方法,都是为社会注入灵魂。但是,我们不能局限形式,不能千篇一面,我们需要更多的形式,更多的角度,更紧密贴近生活实际的好作品,助力、推动、丰富对社会心灵的喂养。《心田留与子孙耕》作者虽然初始是出于对自己孙子的爱,但客观上,他为全社会心灵的滋养提供了一道精神大餐。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了,取得了伟大成就,国力得到空前提高。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喂养社会心灵方面,有失误。经济上去了,道德滑坡了,世风不古,甚至遇到老人摔倒扶不扶,还要讨论,多么讽刺。对这种现象,人民多有怨声。可是,我们不能看到了,想到了,却不行动。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有责任为扶持社会正气,为弘扬正能量身体力行。值得尊敬的是,房国东前辈有这种情怀,行动了,做到了,成功了。

[16]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策划总监   庞俭克——

许多文学作品,是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来宣传一种价值观,阐述一种思想,甚至鞭笞一种社会现象。把一个要表达的主题隐含在作品里,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事实上会因为读者的年龄、阅历、立场、观点的差异,得到不同的理解。而作者本人创作的初衷是不是美好的,本人的情操是不是高尚,不能轻易做出结论。

而《心田留与子孙耕》的作者没有这种隐晦,而是直接、坦诚,尽可能通俗、系统地谈出自己的观点,用切身的经历和先人精辟的人生经验,加以佐证,让你相信他的感悟,是值得你借鉴的。在这个阐述中,最鲜明、最真实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历尽沧桑、满怀爱心、知识广博、充满智慧、慈善耐心的老爷爷的形象。因为,作品里他主张的这些理念,都是他自己首先认可的,是他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作品,是作者自己的自白,是作者自我人生写照。如果我们认定作品的主题正确,情感健康,那我们就首先要认定作者是个好人,是可信赖的,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我确信,血管里流出的一定会是殷红的鲜血!一个这样的老人写出的“私房话”,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7] 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 院长   笑琰——

读了《心田留与子孙耕》这部家训后,感慨很多。

我这里只强调一点吧,那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思想,被作者娴熟运用,三十六个篇章里,几乎篇篇都恰当地引用了一些古人的精辟论述,给人以无可辩驳的力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为这部家训集撑起了思想大厦,更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看出了作者对古典文献有广泛的涉猎,从而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思想修养。

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主席及时发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号召,意义重大。我们的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史,历史上沉淀下来无数宝贵的思想,包括思想方法和智慧。应该也是我们深化改革开放的思想动力。即使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也不是凭空创造的,是毛主席把先人的智慧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但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我们曾愚蠢地破坏、排斥了历史上优秀的先哲和经典文化,不能不说,如今社会一定程度的价值观混乱,与一度摒弃传统文化有关。

今天不同了,党和国家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治国战略的高度,给予高度重视,这是国家和民族之幸。那么,作为我们文化工作者,该怎样践行习主席的号召呢?我想,房国东同志殚精沥血创作的家训集,就是最好的践行!他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从推广国学文化角度看,积极推广这部家训集,也有着更大的现实意义。

[18] 华语红色诗歌促进会 副会长兼秘书长    蔡诗华——

作者在《心田留与子孙耕》里主张的理念,既是他的一家之言,也是百家之言。因为他传播的思想饱含着古圣先贤们的共识,也包括着新时代的价值观。正因如此,作品就具有了普世的教育意义。对这部家训集,我给予充分肯定。

我还认为,这部作品的语言,凸显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无论是论述,还是描写,无论是忆旧,还是引言,起承转合,都如行云流水,铿锵有节,特别畅达。有些地方,有诗歌似的语言,有节奏美,韵律美。所以,我认为作品的可读性、欣赏性非常强,无愧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

著名作家房国东《心田留与子孙耕》系列报道之一

作者房国东,祖籍山东莱州,生长在黑龙江,现客居北戴河。龙江银行退休干部。1949年,他沐浴着新中国的第一缕曙光,来到人间,可是,由于错误地投胎到一个另类家庭,而蒙受了炼狱般的磨难,而他却因此更懂得了命运的无常和尊严的可贵;

他当过地地道道的农民,汗水流进眼角的辣疼和曾经布满老茧的双手,成了他的骄傲,他因此更懂得了“农业大国”的雄浑和滞重;

他当过教师,八年间每天面对众多渴望求知的眼神和躁动的心,他因此更懂得孩子,懂得了教育的神圣与艰难;

他当过文化馆主管业务的馆长,八年间像蜜蜂一样整天在艺术和艺术家之间“采撷”,他因此有幸补上了人生不可或缺的“文化素养”这一课;

他当过民企高管,面对几百个刚刚走出校门、或刚刚放下锄头就迈进工厂的员工,他因此终于悟出管理的真谛;

他当过银行行长,曾经面临过各种诱惑,但他淡定人生,选择了清廉自守,他因此更深刻地体味到了世态的炎凉;

他三十八岁才有机会考上大学,他是带着很多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去求知的,他因此坚信“能力改变命运”这句话是真理……

2009年,他退休了,一下子成了社会的“旁观者”。旁观者清,回首六十年人生历程,他有了许多顿悟。他想,如果把一生的感悟留给自己聪明、漂亮的孙子,一定会对他的成长有借鉴意义。于是,以坎坷的人生,丰富的阅历,积极探求的精神为基奠,用心血和智慧再次实现了一次人生冲刺——完成了《心田留与子孙耕》这部力作。现为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齐齐哈尔市作家协会理事、书法家协会会员。

著名作家房国东当代传世家训《心田留与子孙耕》系列报道之一

“很高兴您能分享爷爷给我的智慧和关爱”

——阔阔

 

我要评论

爆料平台

扫码关注315消费文化网
新闻热线:13401086968
邮箱:kjxxb2008@126.com
欢迎网友投稿爆料

视觉焦点

意见建议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