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

《欲休又说》电影《往事如烟》——代自序

2017-11-30  关注:1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
电影《往事如烟》——代自序
 
贫穷,人类之疾病也。

贪婪亦人类千年痼疾也。

中国人从古到今对钱始终是爱恨交加。倡导时,昵称为孔方兄;批判时又把它贬损为万恶之源。

历朝历代,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爱江山,爱美人。终又一个个绊倒在孔方兄脚下,令人扼腕叹息。

于是,有人埋怨古人,说孔圣人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圣人点出了“君子爱财”这个命题,却没有告知后人 取财的“道”在哪里?

于是,明代朱元璋对那些取之无道者施以“凌迟”,也就是千刀万剐。他认为简单粗暴的惩罚就可以堵住邪道。结果如何?请看《明大诰》记载的朱元璋与被判处死刑的兵部侍郎王志的谈话。

朱元璋问:“你怎么这样贪呢?”

王志答:“我是被财利迷了心窍,连皇上和父母都忘了。”朱元璋又问:“如今你怎么办呢?”

王志答道:“我直到被判死刑,才感到后悔已来不及了。”

对于王志的回答,朱元璋哀叹:“呜呼!财利之迷人,非正人君子、至贤之士,不可得而免矣。”

不教而诛,谓之残忍,教育在先,仍以身试法,那是咎由自取。建国之初,老朱尽心尽力,可是大明王朝,终又因贪腐灭亡。朱元璋在九泉之下是否还苦苦思索:治理贪腐的“道”究竟在哪里?

时光不老,人易老。1945年,在延安窑洞里黄炎培老人家去找毛泽东主席秉烛夜谈,也是苦苦探寻破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灵丹妙药在哪里?

今天,人们高喊着“金钱不是万能的”,又哀叹“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渴望金钱,又仇官仇富。整个国民的心态是撕裂的,而且撕裂的鲜血淋淋。

那么,这个“道”究竟在哪?“道”是否就是医治贪腐的路径或药方。

近日,我在北京与几位博士聊天。大家聊起网络上流传:一位农民不吃不喝从唐朝攒钱到今天,在北京也买不起一套住房的段子。

大家愤愤然,外地进京的博士,大多是农家子弟,父母供养自己读完博士,家里几乎就要返贫了,哪还有余钱给自己在北京房子?自己养家糊口的那点工资又哪敢奢望买房?
我悄悄地问:“博士博学,你们思考的是否就是治理腐败的 ‘道’呢?”

众人愕然:“是嘛!”

“‘道’不就是大家关心的利益分配机制吗?”我答。

“如果合法收入无法让你在一定的时期内买起房子,面对不法的经济诱惑,你能不心神摇曳?”我又问。

众人摇头又叹息。不知是赞同,还是否认。

“道”就是保障合法收入的渠道。正道不通,邪道必然枝杈蔓延。反腐倡廉,标本兼治,打击只能治标,完善机制绝不仅仅是指纪检监察机制。中国梦的实现,大国的崛起,征途漫漫,必须寻求治本之策。

大医治未病也。不敢腐,不能腐,不愿腐。三策并举,果能持之以恒就是大医开出的治疗慢性痼疾的良方。

不敢,就是靠高压惩罚。对贪得无厌者,绝不能有妇人之仁。

不能,就是要扎紧制度的笼子,让那些意志不坚定者,无空子可钻。

不愿,就是要教化,更要靠财富分配机制的完善使人不去心神摇曳。

仓廪实而后识礼仪,贫富均而后少贪官。高薪未必养廉,低薪却必然造成大面积人群的左顾右盼。当年,王国维提出艺术追求的三境界。未来“三不”的辨证施治,假以时日,必然迎来反腐的三境界。

当然,贪腐不仅仅指向金钱。贪权、贪色、贪名者亦是贪官。读过中国小说史的人都知道,鲁迅对清末刘鹗著作的《老残游记》评价极高。在鲁迅看来这部小说好就好在它言人所未能言:清官比贪官更可恶。为什么呢?因为一些所谓的“清官”,以不贪财自居,却贪权、贪名,同样危害社会。

实现不敢、不能的反腐目标艰难。但,是初级的。治国安邦江山永固就必须思考如何使官员“不愿腐”的问题。我们就要从人性,从文化的深层去探究。不能否认贪婪是人性固有的弱点,也无需回避历史的、文化的因素或基因对民族心理的影响。《史记》载:“秦得天下,始令民纳粟,赐以爵”。这首开中国买官卖官之先河。汉朝以下,唐、宋、元、明、清竟一步步使“捐纳”也就是买官卖官形成完备的制度。尽管捐纳的钱一律上缴国库,这一制度、陋习却贻害至今。有学者曰:盗贼之起由于吏治之坏,吏治之坏由于捐纳泛滥。晚清思想家薛福成更是在评价康乾盛世的贪腐时说:“非其时人性愚也,盖有其内隐为驱迫,使不得不贪也”。内隐是什么,内隐就是现在的“潜规则”!潜规则的不断叠加、传递、放大,这种无形的漩涡,将所有人,无论正派与否,都裹挟进去,无法自拔。在相互撕裂走向集体的被窒息。

文化是人行为的心理支撑。比如,国人把一个“跑”字庸俗化的不忍耳闻。“跑”项目、“跑”关系、“跑部钱”进、“跑部”进京……。怎么“跑”呢?勤快的“足”背着沉甸甸的“包”。包里装什么?不用传授却人人无师自通。

西方彦语说的透彻,人是界与天使和禽兽之间的动物。有崇高(天使)的一面,也有贪婪、自私、残忍(禽兽)的一面。这就警示我们,既不能把人理想化,也不能让人去追寻飘渺的理想。在制度设置时,把官员假设成坏蛋,以制约其权力,也许才会减少产生坏蛋。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要限制司法官员的权力;权无明文授权不可为,要划出行政官员权力运行不可逾越的红线。那些擅长“跑部”、“协调”、“运作”的官员,那些把违法、违规视作“能耐”、“本事”的官员才会逐渐失去市场。官场上人才败给奴才,讲原则的人败给不讲原则的人,说真话的人败给说假话的人……这种 “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才会减少。

要达到“不愿腐”的境界,反腐,就必须倡廉。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吸收其精华,又要去除其糟粕。文化需要改造,道德需要重构,构建全新的思想体系是时代的呼唤。我创作的电影《往事如烟》,正是以弘扬孝廉文化为主旨,人民论坛邀请300余位国内专家学者举办“孝廉文化与中国梦”高峰论坛,也同样是为了重构具有时代价值的廉政文化思想体系。
这个时代,是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多元的文化必然带来更为多元、复杂的诱惑。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的本意不是说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强调如果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取舍。人在短促的生命历程中会不断遇到二难选择。当今,面对滚滚而来的经济大潮,为官者的定力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人的心田需要文化的滋养,需要精神、信念的支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也是孟子两千年前的教诲。当今的官员为何就不能守住内心的一方净土,就不能有少许“大丈夫”之情怀呢! 

唐代柳宗元在《蝜蝂传》中劝谕嗜取者:“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历代的贪官污吏“前腐后继”,这就不由让人想起唐代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呜呼:“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人之为人,当有意趣情怀。贪念满腹,哪还容得下诗与远方,更罔论节操与信仰。我的电影《往事如烟》里白发亲娘撕心裂肺的呼唤,是试图唤醒浪子回头。我没有责骂贪官,因为贪官不仅可恶,也是可怜之人。在一个混沌的世界里,人人是受害者,人人又是害人者,几人能出污泥而不染呢。所以,我没有把任何一个人物写“脏”。我为自己编剧的电影写了同名片尾曲《往事如烟》,今天又出版了同名书籍《往事如烟》,黑夜灯下笔墨记之的是漫天雾霾环境中的心之所思,谬误难免,方家见笑也当见谅。这样的电影不可能产生像在大街上“耍猴”那般引来民众“围观”的轰动效应。但是,这部电影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思考。

这是一部有点另类的反腐电影,这是一册有点别样的书籍。您不妨得闲看看

 

 

我要评论

爆料平台

扫码关注315消费文化网
新闻热线:13401086968
邮箱:kjxxb2008@126.com
欢迎网友投稿爆料

视觉焦点

意见建议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