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冯金林|走近五通桥

2020-11-13  关注:0
扫码手机访问 扫码手机访问

五通桥本是我一无所知的一个的方,金秋时节因参加“尽源杯”中华散文大赛颁奖活动,飞越千山万水,来到乐山大佛脚下的五通桥。短短几天时光里,我行走在这方土地,让心在此栖息。从陌生到相识,从相恋到思念,我的情感也如岷江之水奔流着。

小西湖畔 流连忘返

报到当天我先拜谒过乐山大佛,下午便赶往五通桥。走过茫溪河大桥,沿着文化路长街来到丽源宾馆,有缘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的韩教授同住一室。主办方的盛情晚宴,让能喝酒的韩教授有些微醺,回到客房竟还要邀我“举杯共明月”,于是我便与他一同走进了五通桥的夜色里。

宾馆前不远处是横跨茫溪河的彩虹桥,此时桥上灯光明亮,那架在桥上的两道拱弧倒影水中,似长虹卧波,又宛如西施弯弯的眉。倚栏眺望,街道上矗立着高矮不一、错落有致的建筑,霓虹闪烁,流光溢彩,远处青山如黛,近处绿水生烟,蜿蜒的河岸线在灯光里蔓延至天际。河风吹拂,神清气爽,韩教授也被眼前的景色吸引,酒意褪去了几分,五通桥的夜景是迷人的。

第二天我吃罢早餐,在朝阳中沿着宾馆前的那条长街漫步,走过区委大院门前,不远处一座塑像矗立眼前,这是烈士丁佑君的塑像。基座上镌刻着朱德元帅的题词,塑像左侧有一块撼人心灵的诗碑《她永远十九岁》,诵读着诗句、向烈士塑像行注目礼后,我来到了四望关。石牌坊古色古香,牌上三个鎏金大字遒龙苍劲,这里聚集着不少休闲的市民和看景的游人。四望关遏制在茫溪河、涌斯江交汇的三角形重地,过去是一个重要的盐关。四望关是五通桥如画风景的“点睛”之处,茫溪河与涌斯江在这里交汇,秀才遇美女,柔情缠绕便派生出一片浩渺的平湖来,湖水明净像一面大镜子,将蓝天、白云、湖边的城镇倒影一并拥进自己的怀里。对岸的菩提山俯卧江边,苍翠秀丽;四望关广场车轮滚滚,人流不息。啊,青山映照,水光滟潋,榕树成排,枝繁叶茂,好一派恬静淡然,好一处动人风景。清代诗人李嗣沆曾写下“烟火万家人上下,风光应不让西湖”赞美诗句,五通桥的“小西湖”美称确是名不虚传。

几位坐在板凳上休憩的老人告诉我,这里还有一座用小船连成的木舟浮桥,可漂亮呢,今年汛期暂时撤下了。说到桥,老人们如数珍宝,五通桥地名来历就是因为有桥有五通神庙。五通桥是一座水乡古镇,水多桥也多,四望关大桥、茫溪桥、彩虹桥、岷江桥、丁家桥、花花桥、漫水桥……我虽没有一一到达,但随处可见芳踪的古石桥、铁索桥、天桥、倒虹管桥、钢筋水泥桥等形态各异、建材不同的桥,让我惊叹不已。桥是五通人的挚爱,是五通的灵魂,承载着五通桥的发展,见证着五通桥的历史。

依山傍水遇见美,小西湖畔不思归。

黄葛树下 文墨飘香

黄葛树是五通桥的另一道景观。黄葛树即是榕树,它在佛经里被称之为神圣的菩提树,树干粗壮,树形奇特,悬根露爪,蜿蜒交错,古态盎然。我以前见过一些地方的榕树,但像五通桥“十里榕荫、十里画廊”的景观实属罕见。据介绍,五通桥有上千株高大、龄长的黄葛树,是全国最大的古榕树群落。黄葛树是五通桥的“区树”,也是当地人心中的“神树”。

在城区虹桥桥头有一颗500多年树龄的黄葛树,“五爪”抓地,就像一只巨大的手掌牢牢撑在地上,树高约30多米,树围有15米,树冠面积数百平方米,似一把巨伞,撑盖在街边,这是一棵公认的五通桥黄葛树王。旁边还有几株“小兄弟”,都挂有“古树名木”的牌子。这里常年绿茵蔽日,白鹭云集,因此人们又把这里又叫“白鹤林”。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虽然是下晚时分,树下仍有一些喝茶聊天的人们。沏上一壶好茶,消磨半天时光,生活在这里,幸福而惬意。

采风队伍在作协李主席精心安排下,走进了树旁的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院,门额上书着“水墨禅心”四个金色大字。庭院里别有情趣,墙一角,大小坛罐中种着一些绿植,青砖白缝的墙上挂这几块牌子:“乐山市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水墨禅心民俗文旅产品研发基地”、“妇女微家”、“五通桥区作协文学创作基地”。屋内陈列着数件精美的彩金绣作品,色彩明丽清秀,也有水墨国画的格调。穿过一天井,留着水痕青苔的一堵墙面上镶着大小长短不一的木板条,上面写着诗句,文韵弥漫院内。书以载道,文以化人,读书点亮心灵,书香润泽人生。在榕树王下有这样一个静谧文墨之地,真有穿越时空遇见你之感。我们在“榕树下的盖碗茶”大幡旗旁一条长桌边坐下,品茗论文。李主席现场签名赠书,一股文学之风从心底吹过。

座谈会气氛热烈。因为文学,相聚黄葛树下;因为缘分,相识白鹤林文苑。一群有文学志趣的人走在了一起,高举文学的旗帜,反映时代的心声;这是一个年轻的、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平台,创办时间不到一年,一场“净源杯”中华散文大赛,取得了圆满成功。其名声已享誉中华大地;这是一个学习交流的乐园,因为白鹤林文苑,我们从天南地北来到了五通桥,抵达一个文学圣地,文学与白鹤齐飞,梦想在蓝天翱翔。

锁龙巷 探幽寻古品千年盐味

五通桥茫溪河畔的花盐街,是近代中国因盐成街的古街,是中国井盐发祥地之一,千年盐城。抗战时期盐务总局曾迁到此地,五通桥成为抗战大后方一座盐都,生机勃勃地发展起来。

午后时光,我们来到了依山而筑、枕水而居的花盐街锁龙巷。昔日繁华已褪净,茫河波澜今犹在。从一条静僻的窄巷进去不远,就看到了一座船形屋,房屋一角用青砖垒成高高的尖角,乍一看就像一艘船的船头,船屋内部已风化坍塌,房子建在被垫高的石台上,可以想象此屋及屋主当年的光耀。沿着船形屋拾阶而上,一座大门紧闭的小洋楼展现眼前,门牌上写着“紫藤花园”,高高的院墙上爬满了树藤,我说不清是否还是当年的紫藤条,只觉得有些凄凉阴霾之感。巷路曲折,石块石板铺就,岁月的侵蚀已打磨得光滑顺溜,上面爬满青苔,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焉焉。转拐处的墙上赫然留着文革时期的标语,在夕阳下显得红艳而刺眼。

踏上了一个又一个石阶,转过一个又一个拐角,看到的都是风雨飘摇的老屋。屋里那些斑驳的桌椅布满岁月的痕迹,静静地诉说着曾经的韶光岁月。

陪我们同来的白鹤林文苑尹编委的舅舅、舅母就住在一高坡处,古朴的天井、锈蚀的水炉、厚重的家具,让我们体会到这是一个殷实人家。两位耄耋老人神清气爽,热情地与我们聊起这里的一些故事,并高兴地与兰心美女留影。离开时,老人不断地说着:“再来呀”。回望两老倚在门框向我们挥手的身影和脸上如菊花般的皱纹,我的脑海里跳出“坚守”这个词语。是坚守着这片家园,还是坚守着一份情感?我心生酸楚。

在巷尾有一栋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洋楼,墙牌子写着“何家大院”,穿斗式梁架,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二楼挑廊上还有外凸的美人靠。幽深的庭院,镂空的窗花,木柱的栏杆,留存着前人居住的气息。同行的女杨老师不知从哪上到了二楼,倚在美人靠上向我们招手,几个男同胞在楼下嚷着“抛绣球”,一阵欢笑声让这栋闲锁巷子深处的无主之楼多了几分生气。

漫步满是青苔的石阶,用手指划过两侧的石垒堆积成的壁墙,仿佛看到了锁龙巷经历的岁月痕迹。这条因盐而盛的小巷,当年是大户人家的基地,如今人去楼空。时光无情,历史的痕迹正在逐渐消失,岁月的沧桑也给我们每位来者留下了深思。

出锁龙巷时,李摄影师为大家拍了一张合影,锁龙巷锁住了时光,锁进了照片,锁在了我们的心里。

根书馆 邂逅神奇的文字艺术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们来到了菩提公园的中国根书艺术馆。树映绿水旁是一座外型独特的三层楼宇,馆名高悬其上。我欣赏过很多中华传统笔墨书法、石刻书法,也欣赏过一些根雕造型艺术品,但用树根书写出来的汉字,还是第一次听说,带着好奇之心跨进了这座神奇的艺术殿堂。

大厅迎面是一幅气势磅礴的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的根书,左侧挂满荣誉奖牌和创作基地铜牌,右侧是中国根书创始人、中国根书艺术大师杨玉冰先生的简介。从入口大厅悬挂着的“福、寿、龙、虎”等根书大字,到两旁厅室的根书对联,从里屋的长篇《赤壁赋》到楼上的多块《百家姓》,从小件的根书画作到大型的根雕,都闪现着浓郁的艺术气息,给人一种浑然天成之感,在这里就像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根的世界。行走馆内,无不对其内容丰富、风格迥异的根书作品拍手称奇。

在二楼《百家姓》根书作品前,大家忙不迭地“寻根”——找自己姓氏的根书字,我那有些急切的囧相,还被文友拍下发到朋友圈,逗得大家一乐。寻根问道,寻根筑梦。一个汉字,可以镇住千年风景;一截树根,同样能惊天动地。

据介绍,根书的一个特点是一个树根做一个字,不能用几棵树的根拼起来做一个字。根书无任何雕饰迹象,属纯天然制品,有古朴厚重又返璞归真的神韵。

根书的基础是书法功底。杨玉冰先生凭借多年书法历练,用天然树根把汉字立体书法演绎得出神入化,实在令人钦佩。这里收藏了杨玉冰先生一千多件藏品,件件是珍品。原本废弃于山野的树根在这里华丽转身成一件件艺术品,身价大增,令人赞叹。

一根一世界,亦字亦艺术。在五通桥这片神秘的土地上,邂逅这一令人敬仰的文化源地、独特的艺术瑰宝,欣喜万分,离开后我的思绪还一直萦绕在根的世界里。

麻辣烫豆腐宴 珍味留舌尖

有人说,有美景的地方从不缺美食。是的,五通桥的美食也享有盛誉。

牛华镇的麻辣烫号称过嘴难忘。白鹤林文苑编委何秘书长自豪地说:飘香全国的麻辣烫就发源在这里。我品读过他《醉在牛华麻辣烫》的美文,被他诱惑得有点想尝试的念头,但我们江浙沪不喜食辣,更不要说又麻又辣又烫了。主办方盛情相邀,我心里却有些忐忑。既然不好意思拂了这一番好意,那就不如硬着头皮壮着胆子,客随主便吧。

车在一家周记麻辣烫店前停下,空气中弥漫着有些呛人的香辣味儿,店里人气满满,座无虚席,好在细心的吴副总编已预定好席位。我们就座后,服务员迎上来问要红锅还是白锅,是油碟还是干碟?在我一脸茫然时,干练的何秘书长很快就安排妥当。打开电炉往汤锅里投上大把竹签串着的食物,有荤有素,有香有辣。一会儿锅里翻滚起来,“吃吧,吃吧。”本地的朋友说着从锅边拿起了竹签,在各自面前的佐料碟蘸一蘸,便大快朵颐起来。我小心地拿起一支竹签,试着放到嘴边,用舌头舔了舔,“阿嚏”一个喷嚏不由打出。我无奈摇了摇头,他们朝我笑了笑。我又试着往嘴里送去,感觉不怎么辣了,于是我也吃了起来,越吃越有滋味,后来竟脱下外衣大干起来。美酒美食,酣畅淋漓。当肚子鼓起来之后,我还有些意犹未尽,砸吧着嘴回味着。我不知道这麻辣烫锅底到底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但是舌尖留味,麻得舒服,辣得刺激,烫得畅快。

采风活动的当晚,李主席又把我们带到了西坝古镇,笑着说:“今晚请你们品尝西坝的豆腐宴”。想起他在《西坝,那个豆腐哟》的呼唤:“朋友,你来吗?我在西坝等你。”我不由会心一笑,于是,忙打开手机找度娘咨询。原来这西坝豆腐可有历史了,始于东汉,精于唐宋,盛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了。

在期待中,豆腐登场了。熊掌豆腐金黄油亮,外酥内嫩,形似熊掌;芙蓉豆腐,如朵朵金色芙蓉花盛开在一片白雪之上;一品豆腐,片片豆腐如睡莲漂浮在汤面上;灯笼豆腐,几团圆柱竖立盘中,似一盏盏灯笼;三鲜豆腐,何止是三鲜;绣球豆腐,吃在嘴里也中彩……一道道豆腐名称雅致,色香味俱佳,有酸有甜有辣有鲜,让我味蕾大开。我心生感慨:把一个寻常的食材做出极致的诱惑,这是西坝人的聪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坝的土,西坝的水,成就了这与众不同、让人惊叹的西坝豆腐,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五通人的口福。赞叹之余我不停地把筷子伸向这里,插向那里,只怨肚子装载能力有限。其实此时品尝的不只是美味的豆腐,还有豆腐背后蕴含着的悠久的地方美食文化和一缕情怀。

乐山之行,我不仅收获了一份厚重的荣誉,更有幸走近了这片土地,每份情愫都激荡着我的行程。匆匆的脚步,无法抵达更多的地域;笨拙的瘦笔,难以写尽所见所闻所感。五通桥、白鹤林文苑,永远是我心中醉美的一方天地。

作者简介:冯金林,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华现代文学艺术促进会副秘书长。著有散文集《寸草情深》《乡韵情长》、长篇小说《风中一片云》。

 

我要评论

爆料平台

扫码关注315消费文化网
新闻热线:13401086968
邮箱:kjxxb2008@126.com
欢迎网友投稿爆料

视觉焦点

意见建议 返回首页